凤纹。”他瞥见密报里夹着的粘杆处谍报,“顺天府尹私下扣了三船红豆种,却在自家后院种了满墙的火凤花。”
殿外突然传来喧哗,是倭国使团抬着民魂树模型求见。模型的树根处埋着两国土壤,树干上刻着“民心相通”四字,却被军机处官员以“形制逾制”拦住。乾隆的朱笔在“逾制”二字上画了圈,忽然笑道:“逾的是哪家的制?朕的紫禁城,如今连地砖都刻着百姓的手印。”
宝玉趁机呈上探春的信笺,信末盖着九州岛百姓的万手印:“圣上,倭国百姓说,民魂树的花落在海面,能让渔船避开风浪。”他指向窗外,御花园的民魂树正有花瓣飘向军机处,“不如准了他们的盟约,让红豆花成为海上的明灯。”
乾隆忽然起身,冕旒上的火凤纹与宝玉的麒麟玉佩交相辉映:“传旨,”他对着殿外的使臣方向,“今后海贸商船,船头必绘火凤衔豆图,货单必列民生物资。”。
第三折 扬州运河漕运忙
扬州运河的码头上,黛玉的画舫被百艘民运船围住。漕帮弟子们扛着刻有“民”字的粮袋,袋口露出的红豆苗在雨中舒展叶片:“长公主,扬州盐商把贡盐船改了,船底刻着‘民运’二字,比官印还深呢!”
紫鹃递上浸着水渍的账册,每笔赈银流向都画着火凤标记:“姑娘,顺天府尹的密信说,军机处要彻查运河粮仓,可百姓把粮仓钥匙系在了民魂树上。”她忽然指向河面,几艘插着菊纹旗的倭国商船正在卸货,船头的火凤衔豆图比金陵的还要鲜艳。
画舫突然被一艘快船拦住,船头站着个戴枷的漕运吏,枷板上贴着百姓的联名状:“长公主,小人只是按《民约》第八条,把官粮换成了红豆种……”他的话被岸上的欢呼声打断,十几个老妇人捧着红豆粥跑来,粥面上漂着用花瓣摆的“官民一体”。
黛玉的金锁突然发烫,映出枷板内侧的小字——是探春提醒军机处借漕运清查,实则想切断百姓的海外联系。她指尖划过枷板,火凤纹应声而亮:“《民约》第八条写得清楚,官粮可换民种,只要百姓联名具保。”她对漕运吏笑道,“但须在枷板上刻下‘民为粮’,让过往船只都瞧瞧。”
百姓们轰然叫好,漕运吏被解开枷锁时,从怀里掉出本《民运杂记》,每页都贴着红豆花瓣。黛玉翻开扉页,见第一行写着:“乾隆三十七年夏,运河水浅,百姓用红豆苗护堤。”忽然明白,探春信中说的“民魂护河”,原是这般模样。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