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之间映出“民魂无界”四字。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五折 祭天台畔聚民灯
金陵城的祭天台在冬至迎来了奇观:百姓们自发抬着“民魂碑”登上台阶,碑身的离火殿碎岩在阳光下泛着金光。黛玉望着碑上密密麻麻的名字,看见卖炊饼的王老汉、绣火凤灯的孙娘子,还有倭国渔民的日文译名。
“长公主,”王老汉擦着额角的汗,碑身映出他掌心的“民”字刺青,“我们百姓不懂朝堂事,只知道火凤灯能照见赈银去了哪儿,玄武岩能刻下我们的名。”他指向碑顶,那里立着盏火凤灯,灯油是中原与倭国渔民共熬的鱼油。
宝玉带着寒鸦卫护法,通灵宝玉的光芒映得祭天台的玄武岩祭器裂纹纵横:“圣上派了粘杆处暗卫,却被百姓用碎岩粉迷了眼。”他展开从军机处抢出的密档,“看看吧,所谓十二处龙脉节点,全是贪官的私宅。”
乾隆的辇驾在祭天台下列队,却迟迟不敢靠近。他看见百姓们围着“民魂碑”诵经,不是《大义觉迷录》,而是残卷里的《民魂赋》:“民为水,君为舟,水可载舟亦可覆;民为灯,天为阙,灯照天阙照九州……”冕旒下,他忽然发现自己的影子被火凤灯拉长,竟像在向碑身跪拜。
第六折 军机处里断天命
养心殿的烛火在午夜爆响,乾隆盯着军机处呈来的《民魂碑名录》,每列名字都像根细针扎着他的眼。贾环的九门提督令牌换成了火凤纹腰牌,跪在地上的身影比往日挺直:“圣上,顺天府的牢里空了,百姓们说,要把牢房改成‘民灯馆’。”
“朕的天下,”乾隆的手指划过“端敬皇后”的名字,“竟成了百姓的祠堂?”他望向窗外,紫禁城的角楼被火凤灯映成红色,“军机处的命盘全烧了,可百姓们自己刻了新的——刻在心里,刻在碑上。”
贾环忽然呈上探春的信笺,上面用倭国菊纹封缄:“圣上,倭国天皇派来使者,说要废除‘双生祭’密约,改立‘民灯盟约’。”信末附了幅画,画中中原与倭国的百姓共举火凤灯,照亮海面的沉船——那是当年被军机处私吞的赈银船。
乾隆忽然笑了,笑得比哭还难看:“端敬皇后啊端敬皇后,你当年的调包,竟是让双生血成了朕的催命符。”他抓起案头的火凤镜碎片,镜中映出自己鬓角的白发,“传旨,罢黜军机处十二暗桩,开仓放粮,赈银直接发到百姓手中。”
第七折 未央卷里铸民魂
祭天次日的清晨,黛玉在残卷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