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意他放下食盒,并未直接回答他的疑问,只是淡淡说道:
“军心为重,约束好下面的人,莫要胡乱猜测,一切听从中军号令。”
校尉喏喏连声,躬身退下。
我能理解他的焦虑,这种焦虑,已经如同瘟疫一般,在军营的每一个角落悄然蔓延。
那些久经沙场的将领们,虽然不像普通士卒那般沉不住气,
但私下里聚在一起时,也难免会对这诡谲的天气议论纷纷。
他们更清楚,一旦错过最佳的攻击时机,或者被曹军识破了计策,后果将不堪设想。
就连身为三军统帅的周瑜,那位素来以儒雅镇定示人的大都督,这几日也明显增加了巡视江岸的次数。
虽然他依旧谈笑风生,指挥若定,但我通过玄镜台布设在都督府周边的外围观察点传回的信息,
以及偶尔在公开场合与他碰面时的细微观察,能够感受到他那看似平静外表下,所掩藏的一丝不易察觉的急躁。
他望向天空的次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多。
毕竟,这场豪赌,他压上的是整个江东的命运。
再强大的自信,再周密的部署,在绝对的天威面前,也显得如此渺小。
相比于他们的焦灼,我的内心,算是这片压抑营地中,为数不多的“镇定剂”。
这并非源于侥幸,也不是盲目的自信,而是基于玄镜台传来的、持续不断的情报分析。
自抵达江东以来,我便指令徐庶坐镇夏口,
利用我们有限但高效的情报网络,在长江中下游沿线设立了多个隐秘的气象观测点。
这些观测点不仅仅是记录风向、雨水那么简单,
更重要的是,它们在持续收集着气温、湿度、云层变化乃至江水流速等多方面的数据。
这些看似零散的数据,通过特殊的密语编码,源源不断地汇总到夏口,
再由徐庶组织专人进行初步整理分析,最终将关键信息传递给我。
结合我脑中那些超越这个时代的、基础的气象学知识
——关于季风转换、冷暖气流交汇、特定地理环境下局部气候变化的规律
——我对照着玄镜台送来的数据,进行着反复的推演和判断。
长江中下游地区冬季盛行西北风,这是大势。
但季节转换之际,受到复杂地理环境和短期天气系统的影响,
出现数日的东南风,也并非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