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斗力上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军事保障。承平日久之后,随着削弱并限制武将权力和地位这一国策持续深入地执行,问题也就显现出来了。
当宋朝进入真宗朝尤其是仁宗朝以后,在面临西夏李氏集团的挑衅和进攻之时,宋军完全处于被动的境地,而镇守一方的边境主帅则是清一色的文人,全是满嘴喊着仁义道德的孔夫子门徒,范雍、夏竦、范仲淹、庞籍、韩琦,这些从小舞文弄墨的名士们成为了镇守边关的大员,而种世衡、任福、狄青、张岊这些当时的勇将则被他们牢牢地摁在身下,成了只能乖乖听从这些饱读圣贤之书的文官们发号施令的机器人。
这是多么可笑的事情,这是让孔夫子去跟强盗讲道理吗?这里不由得想起澶渊之战时高琼责骂冯拯的话:“现在辽国人就在城下,你冯大人这么有才怎么不赋诗一首把敌人打跑啊?”
北宋与西夏的战争打成了什么样大家都清楚,不管原因如何,正是在赵宋的几代官家以及那些一代又一代的文官大佬们的注视下,西夏一步一步地做大,以致最后终成分庭抗礼之势,甚至北宋都去了西天可西夏却还活蹦乱跳。这个小鬼从赵光义时期开始就一直跟宋朝死掐,直到最后耗死了北宋,可以说,如果没有百余年间与西夏的缠斗,那么宋朝可以有大把的时间去经营自己的北方边境,甚至于神宗和哲宗皇帝完全可以把他们继位之初的旺盛精力用去对付已经腐化的辽国。
我没有贬低上面那些名垂后世的大宋名臣的意思,但事实上他们确实不能被称之为合格的边关主帅。所谓文武双全,这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一个人能够在其中一方面取得一定的成就便已经很难得了。
客观地说,我不认为重文抑武的国策有什么错误,真正的错误在于后面的那些皇帝在执行这条国策的时候走了样,错误地领会了这条国策的精神和精髓。当然,这里必须要为赵光义先生说句话,他虽然不具备其兄长在驾驭和控制武将方面那种收放自如的能力,但可以看出他还是很倚重武将的,宋朝武将被文官彻底打压下去是在真宗朝的后期以及仁宗朝时期。也就是在这个时期里,西夏开始坐大,赵光义时期西夏的李继迁不过是游击队长,而世人都知道正规军对付游击队有多难,即使换做赵匡胤去对付李继迁估计也不一定就能好到哪里去,除非来个霍去病将李继迁一干人等来个一锅端,但是很遗憾,后来的曹光实甚至是李继隆都不是霍去病。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写了这么多,全是因为杯酒释兵权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