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人就坐着骡车在城中慢慢转悠起来。
为什么选择坐车而不是走路,实在是因为一众壮年汉子走在大街上太惹眼了。
张平安不想引起不必要的误会,还是低调些好。
慢悠悠一圈儿转下来,张平安中肯道:“现在的扬州可比我当初去泽县赴任经过时好太多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刘三郎也十分认可:“是啊,不说别的,光树就多了不少,沿着河岸这一溜种的柳树,看的人心里畅快,河里的水也清了,有活气,之前经过这里时,可是光秃秃的一潭死水来着!”
“还有街上商户挂的幌子看到没,说明已经有商家开门做生意了,这是个好兆头”,张平安指着不远处酒楼门口挂的幌子道。
于释奇看了看,发现是自己去过的,解释道:“我们火器坊的人来的时候,接风宴就是在这家酒楼摆的,听说这个酒楼的东家是这里一个什么官员的小舅子,现在整个扬州能够开门做生意的商户不多,多多少少都有些关系。”
“那是自然,不然货源就是个问题,不过这也能变相说明扬州附近慢慢安稳了,政令复苏,是百业兴旺的萌芽阶段,否则啊,就算有关系有背景,也没人敢开门。”
“那是!”于释奇点点头。
刘三郎憨憨道:“这也就是在扬州,水路便利,连通两岸,百姓和驻军都多,才能把生意做起来,要是在泽县可难了,起码得等个几年。”
“粮稳、人归、商通、税足、文盛,是古往今来世道繁荣复苏出现的标志性顺序,扬州已经快走到第三步了”张平安简短点评道。
还不到一年,如今的扬州和曾经相比可谓天差地别。
张平安看的仔细,来的时候扬州周边的农田已经被开垦的差不多了。
野无旷土,说明秋收时粮食一定收了不少。
附近的水利设施,如沟渠、坡塘等也都被掏的干干净净,引进了活水,灌溉便利。
街道屋舍整齐,明显被修整过。
大街上,百姓能神态自如的来来去去,说明治安也不错。
假以时日,再引进些人口,扬州定会恢复往日的繁华。
众人逛完后,在附近酒楼吃了顿便饭,便回去了。
谁料,刚到家门口,于释奇便发现有客来访。
还没来得及见礼。
便被先声夺人:“于大人,这就是你的不对了啊,家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