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坊放在临安应是最稳妥的,之前光顾着高兴了,没想到这茬。
张平安摇摇头,借鉴了林俊辉曾说过的一句话:“主弱臣强,朝廷能不同意吗?你以为朝廷没有想过办法?否则也不会拖了这几个月了!”
如果不是林俊辉在泽县时透漏过一嘴,张平安也不知道这当中的来龙去脉。
这时候的消息壁垒太严重了!
刘三郎听后这才明白了一些,对小舅子更佩服了,心中忧虑也更甚。
于释奇虽然之前身在临安,但他醉心工艺,对朝局变化其实没什么明显感受。
只有一点,他觉得变化很大,对几人道:“你们不知道,临安现在对进出的人口盘查的非常严,城门守卫也比以往森严多了,街道司还时不时拿着户帖黄册上门核验,以往那些小偷小摸的事儿也没怎么听说了,混帮派的人都老实了不少。
我看还有不少店家关门大吉,歇业了,我之前去买点心,好几家老字号的点心铺子都不做了,着实有些奇怪,不知什么情况,我从出生就在临安,就是迁都那年也没这样过的。”
“这种时候都谨慎低调些总没错,那些根基深厚的老商人消息最是灵通”,张平安回道。
实则听后心里很有些惊讶。
这无疑是一个重要信号。
柴米油盐酱醋茶,老百姓的生活离不开这几样,商业是不可或缺的。
一旦商业凋零,那………
张平安心里有些猜想,也没说太多,凡事总有个过程,至少近一两年应当没什么问题。
众人吃完饭后,便早早洗漱歇下了。
赶了两天路,大家也都累了,不一会儿便鼾声四起。
第二日,张平安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给家里写信,扬州寄信可比泽县方便多了。
刘三郎和吃饱等人见此也纷纷准备往家寄信。
吃饱等人识字不多,还是于释奇帮忙执笔写的。
最后积了厚厚的一摞家书送去驿站。
于释奇笑道:“大姐夫,平安,今日我已经托人帮忙告假了,我带你们在扬州四处转转吧,好歹比你们早来几日,对周边熟悉些。”
“我都行,看平安的意思”,刘三郎憨憨笑道。
张平安于是点头笑道:“行,我也正好想在扬州转转,扬州地理位置很重要,城中风貌能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官员的治理情况,我也好借鉴借鉴。”
于释奇点头应是。
于是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