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虞翻因直谏被流放交州时,满朝无人敢言,唯有诸葛瑾多次上疏:"虞仲翔虽狂,然忠肝义胆,当年在皖城,他曾冒死护粮车三日三夜。" 孙权虽未召回虞翻,却命当地官员善待其家人。他的温润,让东吴朝堂在张昭的刚直与顾雍的沉默之间,有了缓冲的余地。当吕壹诬陷潘濬时,他亲自带着证据面见孙权:"潘太常在荆州,连蛮夷都知其廉,陛下可遣细作暗访。" 寥寥数语,便化解了一场冤案。
赤乌四年的葬礼上,诸葛瑾的简葬令让孙权感叹:"子瑜一生为吴蜀奔波,却从未为自己求过封赏。" 他不知道,这位高情商的谋士,早已将 "功成不必在我" 刻入骨髓 —— 就像他写给诸葛亮的最后一封信,只字不提自己,只问 "蜀地麦收如何",仿佛那些年的吴蜀交锋,只是一场过眼云烟。
兴平元年(194 年)的会稽瓜田,步骘与卫旌蹲在田埂上啃干粮,看着远处焦征羌的豪华宅邸。这位豪族子弟的宾客经常抢他们的瓜,两人决定 "以瓜结豪"。当焦征羌躺在榻上,看着两个衣衫褴褛的少年捧着瓜进来,故意将饭菜摆得香气扑鼻,却给他们小盘菜饭。卫旌吃得眼泪打转,步骘却吃得香甜:"吾等今日之辱,乃因力微;异日若能治国,当让天下寒门皆有饭吃。"
建安十五年(210 年)的交州,步骘面对心怀异心的吴巨,笑得像个儒生。他多次宴请吴巨,席间只谈《诗经》,不谈军政,让对方放松警惕。当吴巨带着亲信赴宴时,伏兵四起,步骘却亲自为他松绑:"公若愿归心,交州百姓幸甚。" 吴巨感动归降,却在三个月后谋反,步骘不得不斩其首。这是他人生第一次杀人,却在首级旁摆了一碗米饭:"公辜负百姓,非吾辜负公。"
赤乌二年(239 年)的武昌朝堂,步骘的上疏让孙权变色。他不谈吕壹的罪行,只说天象:"去年冬至,荧惑守心;今春地震,地裂三尺。《尚书》云 ' 阴盛则阳衰 ',今典校郎弄权,正是阴气过盛。" 又举了张释之、于定国等汉代良吏的例子,暗指吕壹背离古法。孙权看着奏疏上的 "七曜失度,皆因臣下专政",想起近日频发的异象,终于下定决心诛吕壹。
在西陵的二十年,步骘将 "忍" 字诀用到极致。他与曹魏接壤的边境,从不主动出击,却让士兵屯田、修堡、放马,魏将看着整齐的吴军营地,竟不敢来犯。某次魏将李典率军试探,看见吴军阵中有人在读《孙子兵法》,以为有伏兵,竟连夜撤退。他的治军方略是:"善战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