赦天下。顾雍却在朝堂上翻开《春秋》:"庄公十七年,黄龙见於郑,未闻大赦;襄公十年,麒麟现於鲁,亦未改刑。" 孙权尴尬一笑,只得作罢。但他从未在公开场合驳斥孙权,总是私下递上写满利弊的竹简,让君主自己决断。这种 "温和的坚持",让他在孙权的猜忌狂潮中始终稳坐相位,直到赤乌六年(243 年)病重。
临终前,孙权握着他的手问后事,顾雍气息微弱却清晰:"陆逊可继相位,潘濬可镇荆州,陛下... 莫信祥瑞,当信民心。" 说完便阖目,案头的《蔡氏琴操》还摊开在 "民生篇",仿佛在诉说他一生的治世理念 —— 琴声可止,民生不息。
建安二十年(215 年)的成都驿馆,诸葛瑾看着弟弟诸葛亮的背影,心中五味杂陈。这是吴蜀联盟破裂的边缘,孙权要讨还荆州,刘备屯兵公安,他作为使者,必须在刀刃上跳舞。晚宴上,诸葛亮谈起童年趣事,他却突然说:"丞相可记得,当年在隆中耕地,曾说 ' 汉贼不两立 '?如今曹操据中原,孙权保江东,若吴蜀相攻,得利者谁?" 诸葛亮手中的筷子顿住,次日,便有了 "湘水划界" 的妥协。
孙权对朱治的不满,源于这位老臣阻止他分封宗室。诸葛瑾得知后,写了一篇《论宗法》呈给孙权,文中大谈 "周公分封而天下安,成王削藩而王室危",却只字不提朱治。孙权读罢抚掌:"子瑜这是借周公劝我啊。" 次日便设宴宴请朱治,君臣嫌隙冰释。这种 "借古讽今" 的迂回术,让他在东吴朝堂如鱼得水,连鲁肃都叹服:"子瑜之智,不在辩而在隐。"
黄武元年(222 年)的猇亭战场,刘备的连营火光映红长江。诸葛瑾的劝和信送到白帝城,用的是蜀地特有的黄麻纸,字里行间全是叩问:"陛下以关羽之仇伐吴,可记得当年与先主桃园结义时,曾说 ' 共扶汉室 '?荆州虽失,天下尚大,若吴蜀俱伤,曹丕必笑纳渔利。" 这封信没有华丽辞藻,却让刘备在深夜辗转难眠,可惜被愤怒冲昏头脑的蜀汉皇帝终究没听进去。
对儿子诸葛恪的担忧,是诸葛瑾晚年的心病。这个少年天才在宴会上夸夸其谈时,他总是皱眉;当恪在东兴之战中大胜而骄时,他对着江东地图长叹:"此子锋芒太盛,恐非保家之主。" 赤乌四年(241 年),他在病榻上握着恪的手:"为父一生迂回,你却喜直进,记住: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可惜恪终究没听懂,十年后在朝堂被诛,连累家族几乎覆灭。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