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管抛弃家庭,全身心侍奉神灵的出家人都叫作僧,无论这个僧侣信的是释迦牟尼,还是马自达或爷火华。
大明的西北有少部分蒙元时滞留中原的色目人信回教,太祖规定色目人不得自相嫁娶,不得穿西域服饰说西域语言,到现在不少信回教的人也考秀才举人进士,每年拜孔子后分食冷猪肉。
甘肃巡抚陈九畴对回教有所认知,知道信回教的人从不出家,所以他认为鲁迷番僧的信仰、来历、目的都非常可疑。
杨植借了兰州的县衙门接见番僧,当他看到番僧的胸前挂了一个十字架,顿时了然于胸:这是一个基督教僧侣,只是不知道属于哪个教派的,西域地区信基督的人有很多教派,没有像欧罗巴那样,有统一的教会整合他们。
“《大明会典》中有两百多个藩属国,从未有鲁迷之国。
很多外藩商人,知道大明柔远能迩,便随口编一个国家的名字,冒充使者来大明求贡!他们被朝廷察觉后,也不过是被赶走而已,并无损失。”
华夏的西域都是半游牧半定居,在隋唐时,西域有一个突厥政权,被大唐灭其社稷,将其残部赶到波斯之西。但是这个突厥政权在西域的文化影响力很大,直到大明末期,从欧罗巴至黑龙江这一大片广阔的地方,各个部落的语言都有突厥语的痕迹,包括欧罗巴的佛郎机、沙漠里的阿拉伯、草原上的鞑子、辽东的女直。
这次理藩院来西北,特地从主客司带了两名突厥语通事。
番僧跪在台阶下听通事说毕,看看身边的随从,他身边带了懂突厥语和汉语的吐鲁番人,吐鲁番人向番僧点点头。
番僧叩首道:“好叫大人得知,鲁迷者,乃罗马也!我们罗马国王久慕天朝是地上天国,大明天子代上天以牧万民,派小僧前来乞求大明天子册封吾国国王,允许吾国向大明朝贡通商。”
杨植本来摆着官员胸有城府喜怒不形于色的嘴脸,听到这话,突然笑了起来。
在杨植的前世,出于某种政治正确的原因,把华夏王朝与域外的邦国歪曲成一种平等交往的关系,从来不说自夏商周以来,华夏的天下观就已经形成。即华夏之外的地方都是蛮夷,必须要事华夏君主为天子,自认藩属,向华夏君主进贡,受华夏君主的册封后才有与中原贸易的资格。
郑和以天使的身份下西洋,身上带着几百份封书,所到之处,各地的国王莫不三拜九叩接受了郑和的册封,从欧罗巴、沙特阿拉伯到安南莫不是如此。
“我华夏五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