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神色平常又问:“南北两京官员有什么反应?”
“以正面反应为多,有不少似有悔悟。”
“查出来小说是谁写的吗?”
“小说最早是北京城宝文堂书局印刷出版的,据他们说稿子是武定侯府的人送来的。”
嘉靖挥挥手让骆安退下,又拿起小说细细读起来。
书里夹杂着关中方言,用语通俗易懂,里面人物官职同时有唐朝行军大总管、宋朝转运使、明朝锦衣卫并存,似乎是学问不大的市井文人所着,但嘉靖还是在书里一些描写景物及人物的诗词中发现了端倪:有的诗词水平非常高,用典很隐晦。
特别是考进士中状元那一章,写皇帝阅卷、点状元的流程,绝对不是举人秀才童生一类的人能写出来的,哪怕是进士也不知道,因为进士那天只是在奉天殿外等候。
至少是翰林院学士或内阁大学士,有资格在皇上点状元时侍奉在华盖殿的人才知道!
而且此书的写作风格并不统一,从前后习惯用语、章回节奏来看,作者应是三个不同的人,没有经过统一的修改批删。
假期过后又是逢二经筵日,今天是杨一清讲三边形势,他没有像毛纪那样旁征博引,从秦汉唐宋讲到大明,而是实实在在地讲大明西北各卫的兵力配置,周边藩属的势力大小矛盾冲突。
嘉靖不露声色地扫瞄一圈台阶下的御前大臣,但看不出他们的心思。
经筵结束后,嘉靖留下郭勋单独奏对:“《大义觉迷录》,是你写的么?”
郭勋连忙否认道:“陛下,实不相瞒,此书是微臣出稿的。但陛下知道,我哪有这么高的水平?我家里养的清客帮闲文人写的《明英烈》,陛下也看过,哪有《大义觉迷录》这么好?只有三鼎甲的状元榜眼探花才能写出这么好的小说!”
嘉靖沉思一下,便挥手让郭勋告退。
几日后,因经筵上展书官不足,嘉靖下旨升舒芬、姚涞为六品侍读;升徐阶为修撰。
内阁下诏并吏部正式行文入档,姚涞以六品侍读兼领理藩院主客司郎中并四夷馆提举。
翰林院收到诏书后,罗钦顺在办公室里看着《大义觉迷录》心神不宁。
一切都联系起来了!
不肖弟子说要写有水井处皆有人读的书,还向自己打听皇帝在华盖殿点状元的情景,原来就是为了这个!
罗老师从来没有想过杨植有这么大的胆子敢组织姚涞、徐阶写这种货色!这要传出去就是身败名裂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