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乐户迁来迁去,从江淮迁到甘肃贵州云南,从湖南江西迁到云南广西广东,从山西迁到山东,从浙江、淮扬迁到辽东,从苏州迁到江北,这才弥合了安史之乱后分裂了五百年的华夏。
在户部兵部工部协调办公会上,工部尚书赵璜看着杨植手上的工匠名单,皱眉道:“你要征门头沟和山西其他地方的匠户去大同落户没有问题,但机械搬运有点费劲呀!”
杨植大包大揽:“大司马已经答应征几百京营士兵做搬运工,还望大司空尽快给工匠下调令。”
赵璜疑惑不解问道:“你干嘛这么急着去大同?”
“大同那个地方没有水利,河流上半年湍急,下半年干涸,我要在六月底趁枯水期开挖一个蓄水池,叫水库也可以,既可以用于开矿,也可以用来浇地。”
三部的郎中们闻言皆啧啧称赞。赵璜治水出身,指着一名郎中道:“王郎中,从你的都水司征几名水利工匠,你带他们跟杨预备学士一起去大同。”
金献民看看三边地图道:“辽军李贤已从甘州动身回辽东了,按日程,杨翰林应该能和他又在大同相逢,那大同的粮食可能会紧一点。幸好夏粮已入库,还望孙大司农协调一下山西的粮食调运。”
孙交点点头说:“正要让山西左参议韩邦奇往宣大调粮。”
说着,孙大司农指着杨植对三部的郎中喝道:“人家学历这么高,这么聪明,还这么勤于王事!大禹治水也不过如此,真济世之臣也!”
六月底翰林院的同僚自然在六必居为杨植摆酒饯行以壮声色,顾鼎臣敬酒道:“大明王朝百多年,未有树人兄之三鼎甲深入基层,实乃吾辈楷模!”
杨植谦虚道:“在下的本经乃礼经,所以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一向是小弟我的座右铭,谈不上什么楷模!”
文徵明羞羞答答上来道:“树人兄,你牵头修订校正的宪宗实录还差最后一页就完成了,树人为什么不升为学士再走?”
杨植一指杨慎说:“衡山公,用修兄那天对我说,读书不是为了做官!我幡然醒悟,学士很了不起吗?值得放弃一切去追求它吗?
不义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岳丈李少保告诉我:多少官老爷生前风光无两,但百年后谁记得他们?只有都江堰与世长存,那才是永远的丰碑!”
众人暗自点头: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吴淞江两岸的堤坝已经被称为“李公堤”,指不定大同出来一个“学士湖”,翁婿俩看来找到了扬名立万的不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