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经过一个月的艰苦努力,研究小组终于取得了重大进展。他们不仅确定了犯罪组织利用的具体漏洞——一种针对量子密钥分发过程中偏振态测量的攻击方法,还开发出了一套能够实时监测和防御这种攻击的系统。这套系统结合了量子物理的最新研究成果和人工智能算法,可以在毫秒级时间内检测到异常量子信号,并自动启动防御机制。然而,还没等他们松一口气,新的问题又出现了。
在一次模拟攻击测试中,研究小组发现犯罪组织似乎已经察觉到了他们的行动,攻击手段变得更加隐蔽和复杂。他们开始使用量子随机数发生器生成动态加密密钥,使得攻击信号与正常信号几乎无法区分。更令人担忧的是,他们开始利用多个量子通信网络的交叉漏洞,实施分布式攻击,这使得防御工作变得难上加难。整个研究小组陷入了苦战,实验室里弥漫着压抑的气氛,失败的阴影笼罩着每一个人。
面对犯罪组织的升级攻击,陆琛和苏瑶决定改变策略。他们意识到,单纯的技术防御并不能彻底解决问题,必须找到犯罪组织的源头,从根本上摧毁他们的犯罪网络。于是,研究小组分成了两个部分:一部分继续完善防御系统,另一部分则开始对犯罪组织的网络进行深度溯源。陆星遥主动承担起了数据分析的重任,他运用自己擅长的机器学习算法,对海量的网络流量数据进行分析,试图找出犯罪组织的活动规律。
连续一周,陆星遥把自己关在数据分析室里。他的电脑屏幕上同时显示着几十张数据图表,各种颜色的曲线和点云不断变化。他编写了新的算法,从看似杂乱无章的数据中提取出关键特征。终于,在分析了超过10PB的网络流量数据后,他发现了一个重要线索——所有异常数据的最终汇聚点,都指向了位于北极圈附近的一个神秘数据中心。这个数据中心没有任何公开记录,其网络地址通过多层代理隐藏,若不是陆星遥采用了独创的网络拓扑分析方法,根本无法发现它的存在。
这个发现让整个研究小组都兴奋起来。陆琛立刻联系了国际刑警组织,请求他们协助调查。经过多方合作,卫星图像显示,在北极圈冰层下,有一个庞大的建筑群。原来,这个犯罪组织由一群对量子技术有着深入研究的叛逃科学家和国际黑客组成,他们利用极地的特殊环境,建立了一个高度隐蔽的量子计算和通信基地,专门从事信息窃取和贩卖活动。这里的低温环境为量子设备提供了理想的运行条件,厚厚的冰层则隔绝了外界的探测。
在掌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