嘛,先把稻作起源的文章弄出来再说。
整个七十年代,发现的最为重要的水稻遗存,就是在1972年河姆渡遗址,它的发现把中国栽培水稻的历史提前到距今七千年以前,中国取代印度成为世界水稻的起源地,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前世,因为初中历史教材的缘故,苏亦认识的第一个考古遗址,就是河姆渡遗址。
对河姆渡遗址上的水稻遗存,有着天然的亲切感。
此外,就是1977年在河南新郑发现了裴李岗文化遗址,这一早于仰韶文化1000多年的新石器遗址出土大量精致的石斧、石铲、石镰、石磨盘、石磨棒等农具及陶猪雕塑,成功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
甚至去年,也就是1978年,又在河北武安发现了与裴李岗文化面貌相似的磁山遗址,除出土石斧、石铲、石镰、石磨盘、石磨棒等农具外,还发现了大量贮藏有粟的窖穴遗址,据估算粟的储藏量可达10万斤以上。
这些重要的考古发现客观上都引起相关领域的学者的兴趣,进而引发他们对农业考古的研究。
但,苏亦是新人,写文章,立意要足够小,农业考古的其他方向,尽量不去触碰,只专攻水稻起源这一问题,不然写起来,没完没了的。
这期间,苏亦再次研读丁颖教
为您提供大神莫鞑的《我在北大学考古》最快更新,!
第286章:文章写好,就发我们华农的《农史研究》吧!免费阅读:,!
授的文章《中国栽培稻种的起源及其演变》以及他主编的大块头专着《中国水稻栽培学》,其中,后者的第二章标题名就是“中国栽培稻种的起源和演变”,这部分是重中之重。
这个章节也相当有意思,内容部分还引用唐兰、于省吾两位先生关于“稻”字的考释。
看一本水稻栽培学的书,突然跳出来几个甲骨文,还有学相关者考释,没一定的基础,你看得都懵逼。
好在,苏亦非同一般,他是专业的。
现在抄甲骨文都抄吐了。
这种考释,对于他来说,就很简单了。
只是,突然看到唐兰、于省吾两位先生的名字出现其中,倍感亲切,但这种引用,就去证明早在商周时期就已经存在栽培稻,有点牵强。
只能算一种说法,不能作为直接的证据。
作为中国稻作学之父,丁颖教授在稻作起源问题上的探索及贡献是极大的,他的华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