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之一,毕竟从野生稻驯化成为栽培稻,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能发现栽培稻,就说明它是起源地。
就算这里真的是起源地了,你就能百分之百的否定了其他地方不是起源地吗?
也有可能,各个地方齐头并进,水稻有多个起源地呢。
正因为如此,稻作起源成为农业考古一个非常热点的研究问题。
各种学说观点层出不穷,不断地有新的考古发现来推翻自己的观点,学者的观点也在不断的改变。
就算后世,稻作起源“华南说”也有一定的认可度。
苏亦虽然是广东的靓仔,但他也不是“华南说”的扞卫者,他只是抛砖引玉,让学界去关注这个问题吧了。
想要让一个研究方向成为学术热点,最简单的方式就是知名学者去带动,奈何,苏秉琦先生现阶段只关注石峡文化,不关注稻作起源,更不关注“农业考古”。
因此,他只能从石峡遗址的稻作遗存出发,毕竟近年来,石峡文化就是最大的学术热点,学术新人写文章不蹭热点,没人看啊。
先蹭热度把文章写出来。
只要发表了,就好像一个靶子一样,立在那里,谁看见了,看不顺眼或者看顺眼了,都可以写文章开喷或者讨论。
只要热点起来,不管别人碰瓷还是等着别人来碰瓷,对于推动农业考古这一概念的深入人心都是有帮助的。
不怕别人碰瓷,就怕别人不搭理。
一旦学术上有热度,再结合陈文骅的“古代农业科技展”的巡展大获成功,对方个人知名度影响力上来了,学界热点也上来了,多点结合,势必会获得官方的支持,《农业考古》创办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都是套路。
从某种程度来说,苏亦也算是舍身饲虎、割肉喂鹰,为中国农业考古学的建立贡献自己的光和热。
想想,也挺伟大的。
就算他的自己的研究方向,也都没有这样卖力吆喝。
从这个方面来说,他绝对对得起陈文骅先生的殷切期待,或者说,远远超出对方的预期。
说不定,一不想小心,就真的成为国内农业考古的领军人之一了。
喜欢我在北大学考古请大家收藏:(www.qibaxs10.cc)我在北大学考古七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