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间兼顾这边,这事就不了了之。
现在,他恰好回到省博,杨先生旧事重提,苏亦也不能继续鸽了人家,就开始给陈文骅回信。
大致介绍他的情况。
又说自己是学生,学业为重,研究领域不对口云云。
反正就是表达一个意思,老陈,农业考古不是我的研究方向,只是一个尝试,你别多想。
不曾想陈文骅的回信,更加诚恳。
说国内从事相关的研究学者稀少,青年学者就更是凤毛麟角,苏亦作为北大学子,年轻一代的领军人,愿意从事这领域研究,难能可贵,万望他百忙之中继续从事相关研究,为农业考古一领域之研究添砖加瓦。
不仅如此,还给苏亦寄了不少的相关资料。
甚至,担心苏亦觉得农业考古这一领域研究没前途,还特意点明自己的“农业科技展”大获成功,已经获得国家科委、农委相关领导的重视,未来还要赴京展出,到时候,希望苏亦能够赏光到场。
这个时候,陈文骅还没有创办专业期刊的野心,只能算是尽自己的能量去推动这专业领域在考古行业的分量。
苏亦也没提这事。
毕竟,陈文骅的农业科技展还没有真正的大获成功,也没有全国巡展,更没有名声大噪。
客观条件并不允许创办《农业考古》期刊。
但对方寄过来那么多专业资料,甚至还担心苏亦精力有限,特别把自己这些年使用过的农史文献整理成目录寄过来。
如此一来,苏亦就没有办法敷衍了。
不冲其他,就冲人家这份诚意以及热心,苏亦也要继续这个方面的研究。
结合自己写的石峡栽培稻遗迹相关文章,以及陈文骅赠送过来的资料。
苏亦觉得有必要论述一下国内稻作起源问题了。
之前他的文章观点,是结合石峡栽培稻作遗迹去简单论述丁颖教授的稻作起源“华南说”的观点。
之前的文章,苏亦只是提供考古资料证明,并不是支持这个观点,本身来说,他没有观点倾向性。
但这一次,他想尝试提出稻作起源“华南说”这个观点。
从后世的考古发掘资料来说,稻作起源“华南说”只是众多观点之中的一个,也不是最有权威性的,毕竟后来,江西仙人洞遗址就发现了中国最早的栽培水稻遗存。
然而,单凭这一点,也不能百分之百确定,江西就是水稻的起源地,只能算是起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2页 / 共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