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报告报告的编写最大的问题就是分期,把这个东西搞定了,其他东西都是填充了。
器物的分类整理,这个急不来。
登记造册,各种制定表格。
整个过程就是之前编写河宕遗址发掘报告的重复。
枯燥且乏味。
而且,环境也好不到来去,之前是夏天,热。现在初春,也冷。
待在库房,就更加阴冷了。
时不时就要把这些器物搬到院子外面透风。
苏亦还要绘画。
之前他的对第一期的划分,就是根据自己绘画的打破叠层图来给出依据的。
除了这些,还需要绘画大量的器物图。
各种器物剖面图、演化图都要绘画。
尤其是重点器物,一个都不能少。
这可是个大工程。
短短一两个月肯定是干不完。
编写小组也没打算今年内就完成,只能算尽最大的可能去完成,啥时候,完成并不确定,因为省博的考古发掘任务非常重,编写小组的两位领队都是带头人,他俩也没有办法待在省博很长的时间。
趁着春节这个空挡,开始推进编写进度。
期间,还要发表文章以及处理其他工作,这种进度就更慢了。
其实,苏亦也没闲着。
他除了整理资料外,也在做各种事情,属于自己的私人时间,写写画画。
练习书法篆刻的时间是没有了,但不忙的时候,拿着手卡来背从《甲骨文编》茶歇下来的甲骨文,这个时间还是有的。
此外,他也在写文章。
而且,还是关于石峡遗址的。
不过他的切入点,跟朱先生不一样,他不搞分期。
这玩意太累了。
需要各种细致的器物排列。
想要出成果,就要好几年。
君不见张忠培先生在弄元君庙仰韶墓地分期一弄就是好几年。
就算是朱先生,一生都在研究石峡文化。
他之前的分期就是夸夸其谈。
大方向没错,但细节方面,还需要各种补充,还需要横向梳理岭南史前考古的出土的陶器类型,不然经不起推敲,这里面还有大量的各种要做。
这也是他为什么不愿意写石峡遗址发掘与分期相关文章的原因之一。
他虽然是广东的靓仔,却对岭南考古没有深入的研究,这种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0页 / 共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