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助下成功出版。
一出版,就让他扬名学界。
当年,能够出版专着的学者,凤毛麟角,别说20年代,就算是七八十年代,有代表作的学者也极少。
容庚毕业,顺利留校在北大执教,第二年被聘请为燕大的襄教授(助理教授),后擢升为教授,主讲文字学,又开设了金石学、甲骨学、考古文字学、简体字等课程。
这就是容庚执教生涯的开始。
后来,抗战爆发,燕大保持中立并没有南迁,结果,太平洋战争爆发,41年日方关停燕大。
42年的时候燕大在成都复校,因为各种原因,容庚去了伪北大执教,成为宿白先生的老师。
这段经历,可以说是他人生一大黑点,抗战胜利,北大代理校长傅斯年直接就清退当时的伪北大教员,也包括容庚。
他想要抗争,却不成功。
当时,容庚还直接在《北平日报》上发表的《与BJ大学代理校长傅斯年先生一封公开信》上就无奈地表明:“我有子女,待教于人,人有子女,亦待教于我,出而任教,余之责也。策日寇之必败,鼓励学生以最后之胜利属于我者,余之责也。”
其实,公开信很长。
他的理由也不止上面这些。
他说,燕大在成都复校,已经很多名同事过去,八妹容媛也过去,他留在北平是有原因的。
第一、他觉得日寇必败,无劳跋涉。
第二、他认为自己喜欢整理却缺乏想象,没有书本没法写作。
第三、他觉得自己二十年来搜集之书籍彝器,世所希有,未忍舍弃。
第四、他认为自己素性倔强,可以证明自己的坚白(形容志节坚贞,不可动摇。)
此外,他还觉得北平沦陷,政府军队仓皇撤退,根本就不给人民内迁的机会。
还说自己受到不少的伤害。
还说自己有子女学生要教导。
当教师是责任。
他在伪北大是教授学生跟在燕大一样负责。
还例举自己这些年取得的学术成果。
还说,以梅原末治为团长的日寇调查团,打算沿着平汉线作文化史迹调查,自定县起至开封,行程十月一日至三十一日。这事被他写信叫停了。
还说,自己在北平挨饿受苦,无愧于国家。
傅斯年不能开除自己。
结果,这封公开信一发出来,好多人都觉得容庚是书呆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