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但不甚精通。至于篆刻,只是爱好,连入门都不算,小时候,手劲小,只能用木刻,年纪大一些才用印章石,主要还是为了学以致用,认识篆书。后来学了金文以后,也开始把《金文编》里面字体融入篆刻之中,但到北大读研以后,学业繁重,已经大半年没有动刻刀了。”
这一通话下来,商容二老连连点头。
其他老师,却面面相觑。
敢情小家伙,真的是全才啊。
他的培养方式跟当下的学生根本就不一样。
但一个十几岁的少年,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能够学习那么多东西。
除了长辈的引导之外,还必须要足够聪慧,不然,贪多嚼不烂,终究是庸才。
偏偏这小子就脱颖而出了。
别看他满嘴谦虚,什么不得其门、不通精髓、不甚精通,说的好像啥都不会一样。
但真实情况是如此吗?
肯定不是。
杨式挺就不说了,作为苏亦在省博实习的指导老师,他对苏亦的能力再清楚不过了。
商志谭也是如此,他可是见到这小子在国家文物局一帮领导面前侃侃而谈的模样。
此外,曾先同四人,也是如此。
之前在苏亦在南湖宾馆古文字研讨会现场上,当着全国同行面前,补充张政烺先生的“数字卦”的场景,依旧历历在目呢。
他们怎么可能相信,这小子的鬼话。
倒是,商容二老却笑了。
尤其是商老,他望着苏亦,“我现在倒是有些遗憾,没能把你收入门下了,要是这样的话,我的《殷虚文字类编》也跟希白兄的《金文编》一样,成为你篆刻习作的内容了。”
“哈哈哈哈!”
现场众人,捧腹大笑。
大家都察觉出来商老吃醋了。
因为苏亦这小子的兴趣爱好以及家学渊源跟容老太像了。
就连篆刻都是金文入手,而非甲骨文。
再加上苏亦又是宿白的弟子,属于容氏一门,这么优秀的后辈,却不是自己的门下弟子,老先生不吃醋才怪呢。
喜欢我在北大学考古请大家收藏:(www.qibaxs10.cc)我在北大学考古七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