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亦,以后你就是梁教授的记名弟子了,恭喜你啊!”
难得见面,大家从梁教授寓所出来以后,也没有离开,而是找了一个安静的角落,盘着腿就坐在草坪上,围席而谈。
沈明开始调侃苏亦。
但话语中,掩饰不住的羡慕。
不仅沈明羡慕,吴宗麟周雅琴白槿三人也都羡慕。
他们都拼命备考,还担心考不上中大的研究生。
偏偏苏亦不愿意来中大,梁钊韬教授却恨不得把他收为门下弟子。
人跟人啊,就是不能比,心理落差太大了。
当然,大家已经不把苏亦放在同一个层面上比较了。
不然,就是降维打击。
对于他们几个人来说,苏亦就是前辈,是可以咨询的对方。
比如沈明调侃完苏亦以后,很是心虚地问,“你真觉得我能考上研究生?”
苏亦忍不住翻白眼,“我又不是算命的,我说你能考上你就信了?”
“哈哈哈哈!”
其他几人哄笑。
苏亦也笑道,“试一试,不吃亏,报名费也没几个钱,吴宗麟都准备考了,沈哥你有啥好担心的。”
沈明说,“我跟他们不一样,他们是自己考上中大的,我是推荐上中大的工农兵学员,三年制的,而且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考古工地度过,基础不牢靠。”
这才是他不愿意继续考研的原因。
苏亦说,“我知道,当年鼓励‘开门办学’,于是,梁先生琢磨着大学学制缩短到三年,再这样折腾下去,开创考古专业招收的第一届学生不就废了吗?于是,他钻‘开门办学’的空子,把教学地点搬到了考古工地现场,虽然你们理论课程学的比较少,但田野经验比往后的学生都经验丰富,据我所知,你们当年没少参与岭南的考古遗址发掘吧?”
沈明点头,“确实如此,那几年,我们先后到马坝石峡、南海西樵山、湖北红花套、广西合浦等地进行考古发掘实习,梁先生就地讲解,我记得有一年,在广西博物馆时,梁先生讲《百越对缔造中华民族的贡献》,听讲的人很多,室内的课堂太小了,容纳不了那么多人,只能把课堂放到室外。当时,大家的求知欲望特别强,博物馆方面的工作人员几乎全部参与,此外,周边的单位来的人也不少,因为在那个年代,专题学术报告会实在太罕见了。当时,大家对于我们中大的学生都极为钦佩,然而,现在恢复高考以后,我们这些当年的工农兵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