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底,年仅15岁即赴朝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历任护士、卫生员、所在师文工团歌唱演员,在战壕里用她的方式战斗了四年,复原返乡,次年就考入北大考古专业。
根本就没读中学。
在北大读了五年考古专门化本科后,被分配到粤博。
期间,工作经历也非常传奇。
当时,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朱先生一家被下放到英德县一个煤矿,由于以前做过卫生员,她被指派作了赤脚医生。
70年代初,考古事业开始逐渐恢复,省文物管委会启动了石峡遗址的发掘,并以此举办业务干部培训班;
朱先生被从煤矿召回GD省博物馆文物队。
当时,她的工作关系还在煤矿,但她也顾不了那些,毅然决然,背着行李赶到发掘现场。
这也是,她跟石峡遗址结缘之始。
当时的狮子岩周围,还全是农田,每天发掘被暴晒是常态。
再加上是女同志,在基本上以男同志为主的考古工地,不管是每天的洗澡和“方便”,都成为一件极其不方便的事情。
就算如此,朱先生依旧客服重重困难,成为了石峡遗址的领头雁。
对此,杨先生还说,苏亦跟她的经历有点像,都是天才。
苏亦哪敢应下,连忙摇头。
朱先生笑道,“小苏比我优秀了,我因为没上过中学,文史底子不厚,完全就是靠进入北大五年的学习才初窥门径,跟小苏完全不一样。”
苏亦急忙说道,“我是有些占着时代的光,才有幸成为宿白先生的研究生。”
朱先生笑,“我也是幸运的,在朝鲜的时候,米国飞机天天轰炸,我毫发未损;比起那些前线的战士,我非常幸运。当初怎么也没有想到未来还有一天,能有机会跟杨师兄还有苏师弟你俩在这里交谈,何其幸运。”
杨先生笑,“我也幸运,坚持下来,遇上一个好时代。”
苏亦心中感慨不已。
前世,他读书的时候,朱先生已经因病去世了。
很早,2004年,只比俞先生晚一年。
这俩先生,他前世都没有机会见到,现在就这样鲜活的出现在他的面前。
真好。
他也很幸运。
能够跟诸位先生生活在同一时代。
见证他们的历史。
喜欢我在北大学考古请大家收藏:(www.qibaxs10.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3页 / 共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