呈“弓”字形,九十年代的时候被拆除,然后在原址上重建了五层楼,不过为了保持特色,下面的两层为模仿原建筑外立面式样,也算是没有遗忘历史。
第十二厅舍是伪满蒙政部所在地,1935年建成后迁入,位于斯大林大街,就在第三厅舍隔壁,地下一层、地上三层。整栋建筑两面临街,平面呈“L”型,屋顶为四坡顶,主入口有4根巨柱式的方形壁柱,屋顶设有一座方形塔楼。
1937年5月,蒙政部被撤销后,该大楼由伪满营缮需品局、内务局、水利电气建设局等部门使用。
解放后,这里成为长春人大、市政协的所在地。直到1994年,旧楼爆破拆除,再然后就变成联通大楼,那时,旧址连影子都不存在了。
可以说,兜了一圈,由回到斯大林大街,这还没完。
伪满八部,还有文教部、外交部所在地没弄呢。
只能马不停蹄,继续干。
至于第十三厅舍旧址——伪满开拓总局(今吉林省吉剧院所在地),位于今自由大路与牡丹街交会处,三层楼,实际上,它就是跟第十一厅舍的师大附中隔街相望,现在还没有完全修缮,有些破旧,远没有后世的崭新。
最后的是第十四厅舍——祭祀府。于1941年动工,1942年竣工,是伪满建设的最后一栋办公建筑。
这栋楼,后世存在感极低,鲜为人知,实际上,它旧址就在吉大新民校区。
只不过八十年代被拆除了,所以,大家都不怎么注意。
之前在医科大校区内,苏亦也好不容易才找到它。
至此,当年伪满洲国政府曾修建过14座办公楼,被苏亦一一清理出来了。
等回去整理资料,再跑一趟市图书馆以及档案馆,一篇质量还不错的论文,就可以水出来了。
不过作为强迫症患者,伪满中央银行旧址、伪满外交部旧址、伪满文教部旧址等建筑,也都被他一个不留的全部打卡。
这些地方,也都是在新民街区周边,也不需要跑太远。
瞎逛了一圈以后,苏亦也只能感慨,这个年代的长春,确实一个宝藏城市,经济活跃,没有后世的低迷,城市充满朝气。
逛了一圈,资料收集地越多,苏亦就越发现一个问题。
自1932年到1936年为止的四年时间里,就设计而言,“满洲式”建筑形式经历了从初期走向成熟的“满洲式”建筑形式与同时期的其他建筑形式相比,有着明晰的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2页 / 共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