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城”“游览区”,成了1930年代北平的主要发展思路,正因为如此北平才开展大规模的‘故都文物整理工程’。”
众人恍然,这么简单的答案,这么没有第一时间想到呢。
“结果,抗战爆发了,为了保护国宝,1933年初,北平城大批文物南迁,这事也带来另外一个结果,就是极大的冲击北平的旅游业。珍宝不在,古都魅力锐减。鲁迅先生还特意做了一首诗:‘阔人已骑文化去,此地空余文化城。文化一去不复返,古城千载冷清清。’。”
这首诗一年出来,众人又忍不住笑起来。
因为苏亦之前也魔改了李白的《夜宿山寺》,跟鲁迅先生的魔改版《黄鹤楼》有得一拼。
“文物南迁,影响极大,不仅冲击了北平的旅游业,也极大的影响民意,民众纷纷谴责,政府面对日寇,不去卫国守土,却忙着抢运宝物,放弃北平,使得市民变成‘弃民”,造成民众对当局极为不满,一时之间,社会局势动荡不安。政府为了安抚人心,北平文化城的事业,就必须进行到底。于是,1933年6月,袁良出任北平市长,决定对北平古建文物进行大规模系统性修缮。其实,袁良决定修缮北平城内的古建,是出于多方考量,对内可以安抚人心,对外也可以抵制曰本人对北平城窥视跟破坏。”
苏亦说到这里,大家有些懵圈。
对内,大家多少可以理解,对外,凭什么可以抵制曰本人的窥视?
苏亦解释,“之前我跟大家谈论文物南迁的时候,就曾经说过当时社会各界分成很多派,有支持的,有反对,鲁迅先生还说,他们各有个的理由。其中,反对派呢,有一个理由就是觉得,北平是文化都市,曰本肯定会顾及国际舆论不敢随意毁坏国宝。这个理由,我们已经知道了,是站不住脚的。但政府方面,还是觉得只要把北平规划建设成为旅游胜地,使北平成为东方最大的文化都市,定为国际社会所瞩目,而又可将国防建设寓于新兴的都市计划与市政建设之中,藉此以遏止日本的侵略图谋。”
说到这里,苏亦反问,“大家觉得政府这个目的实现了吗?”
大部分同学都摇头。
苏亦笑,“也不能说一点用处都没有,至少沦陷期间,北平城并没有遭受到大规模的破坏,一些文化古迹都保存完好,并没有像英法联军一样,烧杀抢掠,肆意破坏。至于为什么,日寇会克制不破坏北平,这里面的原因多种多样,我就不解释了,不然跑偏了,咱们回归北平古建修缮的话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