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
都是苏亦跟他们列的书单。
王讯上面的话,就出自于梁思成先生的讲义《中国建筑史》。
这个时候,这书还没有正式出版。
大家只有54年的讲义油印稿,属于内部资料。
然而,张新提及的《BJ——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则是《新观察》1951年第2卷第7-8期。
这文章,要不是苏亦列书单,他们一时半会肯定找不到。
不过相比较建筑史讲义,这篇文章更加详尽地阐述中轴线的内容。
这也意味着,内容更丰富,需要记忆的部分就更多。
张新就是笃定王讯记不住,才使坏。
王讯确实记不住,但表面不动声色,“这个时候,就要有请小师兄了!”他求助似地望向苏亦。
苏亦也不为难他,直接说,“从外城最南的永定门说起,从这南端正门北行,在中轴线左右是天坛和先农坛两个约略对称的建筑群;经过长长一条市楼对列的大街,到达珠市口的十字街口之后,才面向着内城第一个重点———雄伟的正阳门楼。在门前百余米的地方,拦路一座大牌楼,一座大石桥为这第一个重点做了前卫。但这还只是一个序幕。”
看着苏亦流利地背诵原文,王讯目光呆滞,“小师兄就是小师兄,竟然真的背下来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其他人也都开始鼓掌。
苏亦笑着制止他们起哄,说道,“大家现在时间也不早了,要观景的着急时间观景,要拍照的抓紧时间拍照,十分钟后,下山,没有问题吧?”
自然没有问题。
大家列队拍完大合影,开始下山。
因为高度只有四十多米,从景山山顶的万春亭到山脚,又是下山,没几分钟就到公园门口集合。
接着开始整顿队伍,苏亦让张新点名,人数到齐之后,开始分组,男女搭配干活不累。
奈何,僧多粥少。
嬉戏好一会以后,才正式分组完毕。
浩浩荡荡的自行车队伍,朝着永定门进发。
就算两人一辆车,也是二十多辆自行车,车多,队伍拉长,很容易就跟丢。
这年头,又没手机,联络不方便,跟丢就很麻烦,毕竟好多同学都不认识路。
因此,出发的时候,又把大家分成若干个小队,然后由各自的小队长带路。
历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9页 / 共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