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梳理这些内容,终究是为了写论文服务的。
那么他的论文,主体内容主要是涉及到哪部分呢?
自然就是宫廷唐卡。
然而,哪一个时期的唐卡,对于苏亦来说却是有讲究的,并非是随意选择。
甚至,他并不选择冷门题材,而是选择一个大众耳熟能详的唐卡画像去做研究。
当苏亦把「仓央嘉措」四个字写在黑板上的时候,这帮家伙就忍不住笑起来,恍然大悟。
北大历史系的学生,都知道他们小师兄对仓央嘉措的喜爱。
喜爱到什么程度呢?
喜爱到竟然用他的诗歌来创作歌曲,还当众自弹自唱,乃至于围观的学生太多,在大草坪上差点引发踩踏事故。
这不,现在连实习论文都要研究仓央嘉措。
这完全就是真爱啊。
苏亦自然不否认自己对仓央嘉措的喜爱。
能够写出这样诗歌的人物,文学造诣,百年难遇。
因此,苏亦也毫无保留地跟众人剖析,他为何会选用与对方有关的唐卡作为研究对象。
他研究这位红尘佛子的唐卡画像,完全就是因为个人喜好,并不是什么学业任务,不管是宿白先生还是王永兴先生对他都没有这个方面的要求。
在故宫方面,刘北汜先生作为编辑组的负责人,就更加不可能对他有这个方面的要求。
他就是喜欢仓央嘉措。
那为什么非要是唐卡呢?
其他的文物不行吗?
也行。
并非唐卡不可。
他选择研究唐卡,仓央嘉措确实只是原因之一。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他对藏族美术多少了解一些。
前世,因为本科读史美术史,又恰好读研的时候在云大,地处西南地区,因此,对川大的霍巍教授的研究方向多少有点关注。
甚至,还心血来潮的购买了一本霍巍、张长虹主编的《绘画艺术·壁画·阿里卷》。
不过78年的时候,霍院长刚从部队考入川大读书呢,还没来得及进化成为藏地考古大佬。
这一时间,国内的考古学者也很少去关注藏地考古,更不要说关注藏地美术考古。
因此,苏亦在北大的课堂上跟大家讲述藏地,讲述唐卡历史,对于同学们来说,绝对是一个全新的领域。
不过,佛教考古、边疆考古,在这个年代都不算是主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