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来说,苏亦勉强算得上第二种。
涉猎极广。
课堂上,跑题极为严重。
从藏学家根敦群培,讲到尼古拉·罗列赫父子,又讲到《消失的地平线》,甚至还扯到了《藏地密码》。
也成功调动起同学们对藏传佛教的强烈兴趣。
因此,当苏亦再次回归主题,大家的积极性大大提升。
其实,苏亦也不想跑题。
但是对于藏地,有些必要的地理概念的科普,也是极为必要的。
没有办法,因为上路弘法跟下路弘法的主要区别,主要是区域而非等级。
跟大一的学生分享学术论文,确实有些超纲了。
大量的基础名词需要讲解,心累。
想不跑题都不行。
苏亦咳嗽几声,示意大家安静,继续做名词解释。
“闲话少说,咱们回归主题,之前咱们说,后弘期分为上路弘法跟下路弘法,上下路是怎么区分的呢?有同学们知道吗?”
并没有。
苏亦也不意外。
“藏人习惯称西北为上、东南为下,因为康藏几大河流都是从西往东流的,故甘青雪区称为多康,属下路。ALD区则属上路。”
众人恍然。
……
接着他又开始讲述这段关键的佛教反哺卫藏的历史。
“当然,故事到这里也还没有完,下路三贤哲,后来他们收了一位高徒名为喇钦·****。有哪位同学知道对方的生平吗?”
主要是这位鼻祖,可不像禅宗六祖那样让大家耳熟能详。
苏亦也不意外,“对方被称为****鼻祖。也就是从这位高徒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活动,修建藏传佛教寺院、收徒**等。”
“再后来,我就先不说了,反正后面还要说。”
苏亦想不跑题都不行。
“小师兄,这是为何?”
苏亦笑,“因为藏族唐卡的艺术风格,就是围绕着整个藏传佛教的发展史来演变的。我留着点故事,等到后面再说,不然一下子说完,一会就没得说了。”
现场又是一阵哄笑。
前面说了那么多,更多是梳理佛教史,还乱入一下香巴拉的传说。
关于吐蕃分治期的唐卡艺术风格,苏亦还没有涉及。
因此,接下来,他着重讲述唐卡艺术。
根据他的研究,这一时期的唐卡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8页 / 共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