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把英语定为必考科目,分数则是惨不忍睹。
不仅高考,研究生考试同样如此。
这种情况之下,苏亦近乎满分的英语成绩,有多醒目就可想而知。
这种醒目,不仅表现在跟北大外语系妹子秀口语,也表示在后面的复试之中。
……
在招待所食堂吃过早饭后,陈飞尽心尽责的充当保姆的角色,准备先把苏亦送到历史系的复试地点再则回法学系。
“我们法律系的复试点有点远,所以咱们要提前出发了。”陈飞说。
燕大的校区不算太大,北大搬入以后,直接把周边的家属区囊括其中,后来得到了扩建,扩容。80年代北大法律系也才开始筹建,现在依然在家属区的房屋中办公。
这个时候的法律系,还在北大校外复试地点跟历史系南辕北辙。
78年,北大的研究生复试模式跟后世差不多,院系分开复试,历史系跟法学系的复试地点不在一起,主要是以院系大楼所在地为主。
按照陈飞的计划是先把苏亦送去文史楼,他再折回法律系那边。
陈飞这个提议,被苏亦否决掉了,他的心智已经不是15岁少年,最基本的自理能力并不缺,没有必然浪费陈飞的时间,陈飞也不见得就比他更熟悉燕园。
“飞哥,文史楼的位置,我懂。”
北大历史系就在文史楼,考古专业此时还没有独立出来,还属于历史系,自然而然也在文史楼。
燕园的建筑物是一直都属于扩建当中的。
建筑风格也延续了燕大建筑,灰色的清水砖墙体,简化的檐部装饰,教学楼采用歇山和庑殿顶,宿舍楼则采用硬山顶。
古香古色,充满了历史感,成功地延续了燕园的风貌,古建筑建筑风格尤为地道,这一切很大程度归功于时任三校建委会的主任古建筑专家梁思成,而文史楼就是50年代北大搬迁到燕大校址后扩建的仿古建筑群之一。
文史楼的位置,苏亦是真的懂。
这玩意,直到后世,还一直存在,并没有被拆除。
也就是在北大图书馆的旁边,从芍园这边过去,穿过一些小径,很快就可以到达,苏亦真的不需要陈飞护送。
前世,建设新图书馆那年,校方曾打算把50年代的地学楼和文史楼拆除,不过因为当时的教室不敷使用,逃过一劫。
实际上,不拆除文史楼的原因,不仅仅因为教学楼不敷使用,而是北大内部以及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