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经过后续的翻修,更加能体现这个时代的建筑元素。
奈何自己没有相机,不然苏亦觉得自己不应该错过这种记录时光的美。
这个年代,藏书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
这些年,苏亦为了收集一些古籍,可是废了老大的功夫。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但是相比较北大图书馆的藏品,完全就是小巫见大巫,甚至,他连巫都算不上。
国学大师季羡林曾说,离开北大图书馆,他就成了涸辙之鲋,什么也写不出来了。
这话固然是季老的谦虚,也从侧面北大图书馆藏书之丰富。
这也是苏亦迫切过来图书馆的原因之一。
他猜测的没错,有了复试通知书,他俩只需简单的登记就被允许进入图书馆观看藏书。
当然,重要的孤本古籍,那是不可能有机会碰触的。
但补全自己的知识盲点,还是可以做到的。
这一天,苏亦基本是泡在图书馆内,主要还是观看北大历史系各位大佬的着作以及相关的历史文献。
他不缺未来的知识,然而,对于当下的资料,确实极端匮乏。
这一点,陈飞跟苏亦差不多。
他考的是法学专业,在中国法学界,有着名的五院四系之称,四系以北大法律系为首,北大的法学肯定不止还行那么简单,是相当牛逼。
都是大牛。
陈飞要是研究生毕业了,肯定前途一片光明。
当然,前提是能够过了复试再说。
苏亦惯例早起,然后被陈飞拉着继续联系英语口语对话。
“苏亦,古得猫宁!”
“飞哥,古得猫宁!”
打完招呼,两人相续一笑。
研究生复试,分口试跟笔试两项。
其中,也包含口语。
但对于这个年代的考生来说,口语就真的是走个形式。
很多北大复试的学生,外语只考十几分,陈飞的外语初试成绩只有25分,所以看到苏亦九十多分的外语成绩,顿时,目瞪口呆。
从认识开始,就一直拉着苏亦给他补外语。
建国初期,国内学习苏联教育模式,院系大合并,重理轻文,理科专业细分两百多,而文科专业则剩下十几个专业。
学科上学苏联,就连外语也学俄语,不然,就是德语,英语绝对的边沿化,这样一来,恢复高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