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二十五年的江南,黄梅雨季总带着化不开的缠绵。
吴郡乌程县的苕溪岸边,十三岁的潘淑正蹲在青石板上捣衣,木杵撞击石砧的"砰砰"声混着雨打芭蕉的淅沥,在临水的巷弄里悠悠荡开。
她额前的碎发被水汽濡湿,贴在光洁的额头上,一双眼睛却亮得像浸在溪水里的黑曜石,望着远处乌程侯府邸的飞檐出神。
"阿淑,快些捣完这筐衣,晚了要误了给府里送浆洗的活计。"母亲的声音从矮屋里传来,带着常年劳累的沙哑。
潘淑应了声,加快了手上的动作。
木杵起落间,她的影子被廊下的灯笼拉得忽长忽短,像极了她此刻飘摇不定的命运。
潘家原是书香门第,祖父曾做过东汉的县令,只因战乱迁徙到乌程,才渐渐败落。
父亲潘浚早逝,母亲靠着替人浆洗衣物维持生计,却仍坚持教女儿读书写字。
那些藏在枕下的竹简,是潘淑灰暗生活里唯一的光。
她常借着月光诵读《诗经》,读到"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时,总会想起母亲说过的话:"咱们阿淑,该是站在月光里的人。"
那年深秋,孙权派往吴郡采选宫女的队伍踏碎了乌程县的宁静。
县尉带着兵丁挨家挨户搜查,凡是十三到十六岁的女子都要列队查验。
潘淑躲在柴房的谷堆里,听着外面邻居家阿姐的哭喊声,手指紧紧攥着衣角。
直到兵丁的脚步声在自家院门外停下,母亲带着哭腔的求饶声刺得她心口发疼,她才从谷堆里爬出来,拍了拍身上的糠粉,推开了柴房门。
"我跟你们走。"她的声音很轻,却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决绝。
县尉打量着眼前的少女,虽穿着粗布衣裳,洗得发白的裙摆还沾着草屑,可那双眼眸里的清辉,竟让他一时失了神。
他见过不少小家碧玉,却从未见过这般兼具灵秀与倔强的眼神,仿佛藏着一整个江南的烟雨与星河。
登记名册时,书吏问她姓名,她仰头答道:"潘淑,字惠君。"
那是祖父生前为她取的字,意为聪慧贤淑。
入吴宫的那天,潘淑穿着新发的淡粉色宫装,站在朱雀航的桥头回望。
乌程县的方向被层层叠叠的宫墙挡住,她忽然想起幼时听盲眼阿婆说的话:"吴宫深似海,一入无归途。"
那时她不懂,只觉得能住进金砖铺地的宫殿是天大的福气,此刻望着宫墙尽头盘旋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