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陆昭阳的探测器捕捉到一段特殊的能量波动,经过七重解码后发现是水母们的集体讨论:关于是否要进化出登陆能力。辩论持续了三十个行星日,参与者超过百万个个体。最终决定保持海洋形态,理由被郑重记录在记忆塔最新层:"陆地会带来不必要的分割,我们选择完整的流动性。"这个决定让洛青衣的光翼泛起涟漪般的波纹——在神经网络记录的文明史中,99.7%的文明都会选择向陆地扩张。更令人深思的是,讨论过程中产生了7195种不同的登陆方案,每种都被详细记录在记忆塔的"可能性档案室"中,作为未来参考。
突然,记忆塔顶端射出一道灵能光束,穿透海面直达观测站。光束中包含着一幅精确的星图,标记着HD--g星系中所有宜居行星的位置,甚至标注了各行星的资源分布和生态特征。这个尚未命名的文明,在还不知道"天文学"这个概念时,就已经通过灵能感应完成了整个星系的测绘。星图最后还附带了一段信息:"感谢你们的沉默守护",这行字使用了观测站的通讯协议格式。
观测站的控制台突然自动激活,投影出《星际文明接触守则》的修订界面。根据新发现,神经网络建议新增"原生灵能文明保护条款"。陆昭阳和洛青衣对视一眼,同时输入最高权限密码。新的条款在星图中亮起:"对于自主发展出灵能的文明,禁止一切形式的干扰,包括善意的技术引导。"条款特别强调,即使该文明面临灭绝危机,也只能提供最低限度的生存协助,不得干预其发展路径。神经网络同步更新了文明评级体系,将"灵能自觉性"作为新的重要指标。
就在条款生效的瞬间,海底城市的水母们集体转向观测站方向。它们释放出协调的灵能波纹,在海洋上空形成一幅与观测站完全相同的全息图,连最微小的机械结构都被完美复刻。然后,图像慢慢变化——水母们将自己加入到了画面中,两个文明的代表在虚拟空间里首次"会面"。"它们知道我们在观察..."洛青衣的光翼微微颤抖,"这是第一个发现观察者的原始文明。"更令人震惊的是,水母们随后展示了它们对观测站工作原理的理解,甚至模拟出了量子记录仪的数据采集过程。
陆昭阳的机械义眼记录下这个历史性时刻,数据标签自动生成:【第一次双向观测事件】。在星图的边缘,一个新的光点开始闪烁——它不属于任何已知文明网络,而是这个新生文明自发形成的独立节点。这个节点通过灵能共振与神经网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