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在每秒719.5次,恰好与神经网络的基础心跳完全同步,尽管这个新生文明根本不可能知晓网络的存在。"量子纠缠的天然案例..."陆昭阳的机械核心微微发烫,这是遇到重大发现时的反应。他的处理器自动生成了一份长达百万字的初步报告,详细分析了这种现象对"文明意识起源理论"的颠覆性影响。
第三行星的自转轴突然偏移了0.3度,这个微小变化在普通行星演化中微不足道,但对这个敏感的生态系统产生了连锁反应。极地冰盖开始异常融化,洋流系统重新分布,原本稳定的生态位发生了剧烈变化。纳米探测器追踪到,变异细胞群正在以惊人的智慧引导暖流流向自身所在海域,它们释放的灵能场像无形的手,巧妙地调整着海水的温度和盐度。更不可思议的是,这些细胞开始利用温差发电,在海底建造起原始的晶体结构。这些结构看似杂乱无章,实则暗合灵能文明的初级阵法原理。能量扫描显示,晶体阵列正在将海洋动能转化为灵能储备,效率达到理论最大值的37%。
洛青衣的光翼投射出全息模拟:按照这个发展速度,该文明将在300个行星年内突破到工业时代。但模拟突然被干扰——细胞群集体停止了所有建设活动,然后同时改变能量频率。新的频率恰好能中和洋流变化带来的生态冲击,使气候系统恢复动态平衡。"它们选择了与环境共生..."洛青衣的声音带着惊叹,"而不是掠夺式发展。"她迅速修改了预测模型,新的结果显示这种发展模式虽然会减缓技术进步,但能极大延长文明的可持续期。陆昭阳调出神经网络数据库,发现这种发展模式在已知文明史上仅出现过7次,每次都会孕育出高度和谐的文明形态。但那些文明最终都因外部威胁而被迫转向攻击性发展。现在,这个新生文明将第一次在绝对安全的环境中,验证另一种可能性。
观测第7195天,海底晶体结构已扩展成一座微型城市,占地约三平方公里。变异细胞进化成了多细胞聚合体,形似透明的水母,每个个体都散发着独特的灵能光谱。它们用复杂的灵能场进行沟通,信息传递速度达到光速的七倍。建造的每一栋建筑都同时具备实用性和艺术性,螺旋状的塔楼表面刻满了动态变化的能量纹路,这些纹路会随着洋流变化而自动调整结构强度。最令人震惊的是城市中心的"记忆塔"——由七万层生物晶体堆叠而成,每层厚度精确控制在0.1微米,层间填充着灵能介质。每一层都记录着族群的重要瞬间,从第一个灵能细胞的诞生到重大集体决策的形成,历史以全息影像的形式被永久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