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背景
杜甫创作《前出塞其一》的背景与唐朝特定的历史环境紧密相关:
- 唐朝开边政策:唐朝国力强盛,统治者热衷于开疆拓土 ,从太宗到玄宗时期,对外战争频繁,如对突厥、吐蕃、南诏等边境地区长期用兵。到唐玄宗时,这种开边行为更趋极端,边将为邀功请赏频繁挑起战事。这不仅消耗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还致使无数百姓被迫卷入战争,《前出塞其一》中“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便批判了这种不顾百姓疾苦的开边政策。
- 兵役制度:当时主要实行府兵制和募兵制 。府兵平时务农,战时出征,武器和粮食需自备;募兵则是长期服役职业兵。无论哪种制度,百姓服兵役负担都极重。像诗里“公家有程期,亡命婴祸罗”,就揭示出百姓受征兵期限严格约束,若逃避兵役将受严惩,体现出兵役制度的强制性,民众毫无选择只能应召入伍。
- 社会矛盾激化:频繁战争使百姓生活困苦不堪 ,大量劳动力被征调,农田荒芜,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社会矛盾不断加剧。杜甫生活在这样的时代,对百姓苦难感同身受,以诗歌反映社会现实,《前出塞其一》借征人离家之苦,展现出开边战争和严苛兵役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表达对百姓深切同情。
创作背景对作者的影响
创作背景对杜甫《前出塞其一》情感表达产生了深远影响,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对战争的批判:唐朝统治者开疆拓土的政策导致战争频繁,百姓苦不堪言。这使得杜甫在诗中通过 “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直接批判统治者的开边行为,表达对这种不顾百姓死活、穷兵黩武政策的愤慨,认为国家领土已然广阔,不应再无休止地发动战争,深刻揭示战争根源,体现出对统治者盲目扩张的不满与谴责。
- 对百姓的同情:兵役制度的严苛,百姓只能无奈应召。“戚戚去故里,悠悠赴交河”,描绘出士兵悲伤地离开家乡,踏上遥远征程的场景。这种创作背景让杜甫对百姓的遭遇充满同情,诗中饱含着对被迫背井离乡、投身战争的普通民众的怜悯之情,展现了百姓在战争阴影下的无奈与凄凉。
- 对命运的无奈: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百姓面对征兵毫无反抗之力,“公家有程期,亡命婴祸罗” 体现出百姓若逃避兵役将遭受严惩,只能无奈服从。杜甫借此表达出个体在强大的国家机器和残酷现实面前,命运被随意摆弄的无奈与悲哀,征人只能 “吞声行负戈”,默默承受痛苦,进一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