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出塞·其一》杜甫
戚戚去故里,悠悠赴交河。
公家有程期,亡命婴祸罗。
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
弃绝父母恩,吞声行负戈。
字词解释
- 戚戚:悲伤忧愁的样子。
- 故里:故乡。
- 悠悠:路途遥远的样子。
- 交河:在今新疆吐鲁番西北,是当时唐朝军队的一个重要驻防地。
- 公家:指官府。
- 程期:期限。
- 亡命:逃亡。
- 婴:触犯。
- 祸罗:祸网,指法网。
- 开边:用武力开拓边疆。
- 吞声:不敢出声,形容极度悲苦。
- 负戈:扛着武器,指从军打仗。
诗句解析
- “戚戚去故里,悠悠赴交河”:
描绘出一个士兵满心悲愁地离开家乡,踏上漫长遥远的路途,前往交河戍边。“戚戚”突出了士兵对家乡的不舍与内心的痛苦,“悠悠”则强调了行程的漫长艰辛,让读者深切感受到征人离家的无奈与凄凉。
- “公家有程期,亡命婴祸罗”:
说明官府征兵有严格的期限,如果逃亡就会触犯法网。这表明士兵并非自愿从军,而是迫于官府的强制命令,为了避免遭受刑罚,不得不踏上征程,揭示了兵役制度的强制性和残酷性。
- “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
诗人在这里发出质问,君主已经拥有了广阔的疆土,为什么还要一味地开拓边疆呢?此句直接对统治者的开边政策提出批评,指出这种穷兵黩武的行为给百姓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表达了对统治者扩张野心的不满。
- “弃绝父母恩,吞声行负戈”:
最后两句写士兵被迫离开父母,割舍亲情,只能忍气吞声地扛着武器前行。“弃绝父母恩”进一步强调了战争对家庭伦理的破坏,“吞声”生动地刻画出士兵内心的痛苦和无奈,他们敢怒而不敢言,只能默默承受这一切。
诗歌主旨
《前出塞·其一》以一个征人的视角,叙述了其被迫离家赴边的悲惨遭遇,深刻地批判了统治者为了开疆拓土而不顾百姓死活的开边政策。诗歌通过对个体命运的描写,反映出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民在战争中的苦难,体现了杜甫诗歌关注现实、忧国忧民的特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