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蒸出酒度为二十六度的蒸馏酒。
且说那《本草纲目》卷二十二《谷部》有云:“烧(溜)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始创其法……”
然这“烧酒”、“溜酒”之名却早已见于唐诗。《荔枝楼对酒》诗云:“荔枝新熟鸡冠色,烧酒初开琥珀香……”唐诗亦有“久闻成都溜酒香,不思自身人长安”之句。
烧酒就更不用说了,最有名的便是那“剑南烧春”.也就是现在的“剑南春”。据说那玩意在唐朝就是进贡皇家之物。究竟有多少酒精度,现在已经不可考。
但是,宋初有僧赞宁所着的《物类感应篇》中所言那宋朝的酒是能点燃的。
这个说法还不是一个孤例。苏轼《物类相感志》亦有载:“酒中火焰,以青布拂之自灭”。
按照咱们的文宗和赞宁和尚的说法,他们俩喝的酒起码也有五十度靠上吧?五十度以下可是不好点燃。
而沈括的《梦溪笔谈》记载,那会已经有很多酒可以到达三、四十度了。
中国法医的鼻祖,宋提刑官宋慈所着的《洗冤录》卷四《急救方》有载:“虺蝮伤人……令人口含米醋或烧酒,吮伤以吸拔其毒、随吮随吐、随换酒醋再吮,俟红淡肿消为度”。
也就是说,当时的酒是可以当作医用乙醇给伤口消毒来用的。
如是,说这北宋没有高度酒?亦是咬死了那《本草纲目》且说是无有。合着您就读那一本书啊?
再者说,宋朝“花露蒸沉”技术已经很成熟,按照我国文人骚客那喝酒的德行,不可能不把这玩意弄到造酒上。因为那会的酒已经成为了广大怀才不遇的文人志士治疗精神问题的解药,属于“药不能停”的刚需型的精神产品。
好吧,且不说那题外话来,书归正传。
正在道士与那帮军汉皆“酒酣耳颊热,意气盖九州”的纵情享乐之时,忽闻得那大厅角落之处一阵喧闹。
然,起初且是那歌舞喧嚣,且是不碍的。然,随之吵闹之言辞激烈,饶有渐高之势。虽然听不个真着,那唧唧歪歪的,且扰得人不得一个清净。
那道士听曲正在兴头却无端被高声低语扰得心下甚是恼怒,遂击桌怒道:
“唉!实是聒噪!速去看来!”身边校尉应声便押了刀前往查看。
未下台阶便见那楼台之下食客纷纷围了店二与一人争辩。定睛细看却是有些个懵懂。
怎的?却见那人,身上却着一身胥吏的服色,然却如同打了油葫芦一般。那身上的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