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庭,又以蟠桃来稳固散仙之心。
如此一来,灵山便被牢牢压制在西牛贺州地界。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但这些并非是西方教难以广泛发展的根本原因,其底层逻辑存在的问题才是关键。
打个比方,若你是一国之君,你期望百姓是愚昧还是聪慧呢?
答案不言而喻,世上并不需要太多聪明人,在皇帝眼中,百姓只需听从命令即可,那些耍小聪明的人反而会让皇帝头疼。
尤其是在国家刚建立或是末年时期,更需要百姓懵懂愚昧。
而佛门的理念恰好迎合了这种需求。
在国家初建时,百废待兴,地方动荡不安,寺庙此时便能起到安抚人心的作用。
对那些历经乱世好不容易存活下来的百姓宣扬:
“咱们的陛下拥有天龙之气,你们只需本本分分种地,平日里积德行善,将来必定能生个儿子,投生到富贵人家。”
到了末年,寺庙同样可以安抚饱受压迫的百姓,告诉他们这一切苦难皆是注定,下辈子一定会投个好胎,再过几年便会苦尽甘来。
只需多行善事,儿子将来必能高中,做大官。
同时,寺庙还会收留一些山贼土匪,这在很大程度上帮助皇帝安抚了地方的躁动情绪。
不过,这种模式的弊端也极为明显。
正如前面所说,寺庙会成为包庇犯人的场所,而且大量人口涌入寺庙,国家的生产力和人口数量该如何保证?
此外,大量寺庙的存在还会拖垮国家经济。
最为典型的便是白墨前世所知的元朝,元朝后期走向崩溃,一方面是因为人种之间的不平等,另一方面便是寺庙的大量扩张严重拖垮了国家经济。
唐朝李世民上位后,首要之事便是清扫各地寺庙。
而安史之乱后,寺庙又大量扩张,大肆收敛土地,无数山贼乱民以及逃避兵役之人纷纷加入寺庙,严重削弱了国家战力,拖垮了国家经济。
只到了唐武宗时期,又不得不推行“会昌灭佛”,以此打击寺院势力,恢复国家财政。
如此一来,西方教在大国发展便困难重重。
除非像李世民那样,对全国寺庙数量进行严格限制,规定每家寺庙收留人数、拥有土地数量,并且所有僧人都需官府盖章认可。
但这般约束,西方教又谈何发展?
随后,西方教又想出了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