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往涉及多个感觉通道的整合。教材可补充跨感觉通道感知整合的内容,介绍不同感觉信息如何在大脑中进行融合与协调。例如,在多模态感知中,视觉和听觉信息相互补充,共同帮助我们识别环境中的物体和事件。研究发现,当我们看到一个人说话时,视觉信息(口型)与听觉信息(语音)的同步整合,能显着提高语音识别的准确性。教材可通过实际案例和实验研究,分析跨感觉通道整合的机制、影响因素(如刺激的空间和时间接近性)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中多模态信息的设计与优化。
(二)记忆领域的拓展研究
1. 记忆的神经可塑性与分子机制:在介绍记忆的多重系统和过程基础上,深入探讨记忆的神经可塑性和分子机制。阐述神经元之间的突触如何通过长时程增强(LTP)和长时程抑制(LTD)等机制发生结构和功能的改变,以实现记忆的存储和巩固。例如,LTP过程中,突触后神经元对神经递质的敏感性增加,导致突触传递效率提高,从而形成记忆痕迹。进一步介绍参与记忆形成的关键分子,如NMDA受体、AMPA受体等在LTP诱导和维持中的作用,以及一些神经调质(如多巴胺、乙酰胆碱)对记忆的调节作用。通过对这些微观机制的学习,学生能从本质上理解记忆的生物学基础。
2. 情景记忆与语义记忆的分离与联系: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是长时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可对它们的分离与联系进行更深入探讨。介绍神经心理学研究中关于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分离的证据,如某些脑损伤患者可能表现出情景记忆受损但语义记忆相对保留,或反之。分析两者在信息编码、存储和提取过程中的不同特点,情景记忆更依赖于事件发生的时空背景,而语义记忆则侧重于对知识和概念的抽象表征。同时,探讨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语义知识如何影响情景记忆的编码和提取,以及情景经验如何丰富和更新语义记忆。通过这种深入分析,学生能更准确地把握这两种重要记忆类型的本质。
3. 记忆的建构性与错误记忆:强调记忆并非是对过去事件的精确复制,而是具有建构性。教材可详细介绍记忆建构的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如何产生错误记忆。通过经典实验(如洛夫特斯的误导信息效应实验),展示错误记忆是如何被诱导产生的,即事后的误导性信息如何改变个体对事件的记忆。分析错误记忆的影响因素,包括个体的暗示性、事件的情感强度、记忆间隔时间等。此外,探讨错误记忆在司法领域(如证人证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7页 / 共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