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间都存在心理契约。学校管理者应关注教师的期望和需求,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发展机会和合理的待遇,满足教师的心理预期,增强教师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忠诚度。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期望和心理需求,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履行对学生的教育承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通过运用心理契约理论,教育管理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维护组织内的人际关系,提高教育管理的稳定性和有效性。
三、教育管理目标与职能扩充
(一)教育管理目标的细化与多元化
教育管理目标的分层与分类细化:在阐述教育管理目标确定依据基础上,对教育管理目标进行更细致的分层与分类。从纵向分层看,将教育管理目标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宏观层面,国家或地区的教育管理目标涉及教育发展战略规划、教育政策制定等,旨在提升整体教育水平,满足国家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中观层面,学校或教育机构的管理目标侧重于学校发展定位、特色建设以及与区域教育发展的协同。微观层面,具体到班级管理、学科教学管理等目标,关注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升。从横向分类看,将教育管理目标分为教育质量目标、教育公平目标、教育效率目标、教育创新目标等。教育质量目标注重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全面发展;教育公平目标致力于保障不同群体受教育机会和资源的均等;教育效率目标强调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投入产出比;教育创新目标鼓励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管理模式等方面进行创新。通过这种细化,使教育管理目标更具针对性与可操作性。
多元社会背景下的教育管理目标拓展:随着社会多元化发展,教育管理目标需不断拓展以适应新需求。在多元文化社会,培养学生的文化包容与多元价值观理解能力成为重要教育管理目标。学校管理应营造多元文化氛围,开设多元文化课程,组织跨文化交流活动,培养学生尊重不同文化背景的意识和能力。在信息化社会,提升学生的数字素养和信息管理能力成为教育管理新目标。学校需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获取、分析和利用信息。此外,在老龄化社会,关注老年教育管理目标,如完善老年教育体系、丰富老年教育内容、提高老年教育质量,以满足老年人的学习需求和精神文化追求。
(二)教育管理职能的强化与协同
教育管理职能的强化:对教育管理的各项职能进行强化阐述。在计划职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1页 / 共2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