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认知与情感体验;校园文化建设通过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对学生进行隐性的道德教育。
家庭德育是个体道德成长的基石。课程强调家庭环境、家长教育方式对孩子道德发展的深远影响。家长应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良好的道德榜样,同时注重与孩子的沟通交流,培养其道德品质。社会德育则通过社会文化、大众传媒、社区活动等多种方式,对个体产生广泛的道德影响。课程倡导学校、家庭和社会形成合力,共同促进个体的道德成长。
二、课程教学方式
(一)理论讲授与案例分析相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通过系统的理论讲授,为学生搭建起《德育原理》的知识框架。在讲解德育的基本概念、理论基础、目标与内容等核心知识时,教师运用清晰的逻辑与准确的语言,确保学生对理论知识有全面且深入的理解。
为了使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易懂,教师会结合丰富的实际案例进行分析。例如,在讲解德育方法时,引入具体的教育场景案例,详细说明在特定情境下如何运用说服教育法引导学生认识错误、改正行为;在探讨德育途径时,以某所学校成功开展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生道德成长为例,分析其具体做法与成效。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进行思考和讨论,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学会从理论高度分析德育实践中的问题。
(二)课堂讨论与小组合作学习
课堂讨论是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培养批判性思维和交流能力的重要方式。教师会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例如,在学习德育理论基础后,教师可能会提问:“结合儒家哲学与西方功利主义哲学,如何理解现代德育中道德行为的动机与效果关系?”学生们围绕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各抒己见,从不同哲学视角分析道德行为的本质,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思考。通过课堂讨论,学生能够拓宽思维视野,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学会从多元角度看待问题,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教师会布置一些综合性的学习任务,如让学生分组研究某一特定德育问题,如“如何在网络时代加强青少年的网络道德教育”。小组成员通过分工合作,查阅资料、收集数据、分析问题,共同完成任务。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学生们相互交流、相互启发,共同探索解决方案。例如,在研究网络道德教育问题时,小组成员可能分别从网络文化特点、青少年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