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劲力很大,以前都不爱给他拿靶),谈什么变化?
我前手一探,就给他粘住了,稍一转化他的手就偏了,连带着他的重心,他刚要回手回重心,我的手粘着他一个顺劲回他就跳出一米多远。
我的追势没停,跟着就进去了,永远退没进快,一下脚都快插他裆底下了,他上身后仰脚没跟上,一下就躺在地上。美了我半天。
而最不可思议的是形意拳的先天性,一次和一个哥们讲形意拳的拳理,那家伙“不安好心”,突然双手一晃搭在我的脖子上,往他怀里一给劲想扔我个嘴啃泥。
我当时一惊,脑子一片空白,并没有害怕甚至反击的意识,只是身体不由自主的顺着他的劲往前一跟,脑门差一点就顶在他的脸上,他一下就仰跌在草地上,后脑勺着地,幸亏没有伤到。
起来后我们俩都糊涂了半天,谁也不知道是怎么一个动作就把偷袭给破了。
后来老师跟我说:这就是形意的先天性,因为后天恐惧意识没有做成主,所以没有跟他抗劲,而是顺势进步夺位,他的偷袭没有找着劲本来就慌了,再加上我把身子和头一下逼近来,他自己就仰跌出去了。
很大程度上是他自己把自己给扔出去了。
道理虽然不深,但这是一个打破后天“本能”的验证,不是能想出来的招式,而是功夫到了,身体能松下来,自然的反应。
所以很多老前辈们一生遭到过不少偷袭,却很少有能得手的。
以武参文道亦得之
孔子曾经对徒弟们说“吾道一以贯之”,这时曾子来了句“唯”(是的意思)。
孔子就没往下说,也留下了千古悬案。至于曾子所解释“忠恕”只是对人道而言,根本不是天道的一贯。
后世学者也很少能对此明了,后人有“当年曾子一声唯,误了阎浮多少人”的感概。
因为学文若没有极高的悟性,是很难对圣人的言说深刻理解的,因为全是靠大脑的分析,所以文界一直“百家争鸣”。
而形意拳练得就是神气,上身后就有切身体会,那效果要比单纯心里领悟深刻多了。
李仲轩前辈曾说“唐维禄和尚云祥文化都不高,但说起话来高深极了,徒弟听懂师父一句话需要很高悟性”,这绝不是李老妄语。
自己身上的体会,说出来肯定不是身上没有体会的人轻易能体会的,所以李老有“武比文雅”的感叹。
再有当年孙公对易的解释把一个易学大师震惊的典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