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候长功夫是最快的。
而且练武讲究“意到气到”,也就是你关注哪里哪里的功夫就长得越快。
比如你刚开始关注肩膀,意念中想着肩膀放松,那么你肩膀放松的速度,就会比身体其他的部位快。
那时我站桩站得肩膀酸痛,两股颤颤,为了过这一关,我就想着“松肩、松肩”,重点关注肩部,很快肩就松下来了。
当然这个意识不能太重,想的模模糊糊,有点就行了,否则意念太重会伤身的。
肩松下来以后,感觉后背的力量传上去了,就可以在站桩中体会后背的感觉的,将后背松下来。
所以过筋骨关的方法之二是:意念配合。
回想当时站桩,确实是累、苦,但我自己并不觉得苦,为什么呢?
因为我感觉这个苦有价值,感觉身体有好的反映,所以练起来有乐趣。
站桩要站出生气,站出乐趣,有了这个感觉才算是上道了,那个时候就不是人练拳了,而是拳练人。
如果没有这个生气,那就不是站桩而是立了根电线杆子。
以上讲的这些,都是侧重于筋骨的东西,在站桩中还有神意方面的要领需要配合,但这个东西不好讲,因为每个人的情况都不同。
筋骨方面大家都差不多,但精神意识方面的东西与每个人的心理素质,脾气秉性都有关系。
而且站桩的不同阶段对神意有不同的要求,必须由明白的老师根据每个弟子的实际情况去进行具体的指导。
“神而明之,在乎其人”,所以这里我就不谈了。
站桩的时候,腿部的负担是很清晰的,手指“撑”起来,也能够保证肩膀和胳膊以及上背部的负担,但是这毕竟是两种负担,应该怎样通过腰串联起来呢?
还是应该“让肩膀和手也参与站桩,因为一体化了”。
我感觉应该是前者,因为仔细分析所有的拳理,都一样强调:在接触敌人重心,并且发力之前,上半身是放松的,只有在接触敌人重心,并且发力的那个瞬间,才形成一个“一体化发力”的形式,
而在发力之前,应该是“下肢与腰腹一体化运动,保证运动速度与变向速度以及稳定性,上肢象风中旗帜一样,或者说像是老虎和豹子的尾巴那样,随着式子摆动”。
站桩应该是两种状态都训练,如果把上半身彻底放松,就是那种只保持着筋骨连接稳定性。
任何肌肉力量都不施加的放松,则是在训练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