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川镇外。
在一片连绵起伏的山脉间,有一处山谷,名叫葫苇谷,仿若大地裂开的一道深邃缝隙。四周山峰高耸,像是沉默的卫士,将这片山谷重重环绕。谷中静谧,唯有风声在石间穿梭,发出低低的呜咽。
就在这看似荒僻之地,谷内平原上,一座大军营寨拔地而起,用的却是南楚楚军的旗帜,寨墙由粗壮的原木紧密排列而成,足有两人多高,上面遍布着尖锐的木刺,彰显着防御的森严。
营寨四角,了望塔高高耸立,塔上的哨兵警惕地扫视着周围的动静,哪怕一丝风吹草动,都逃不过他们的眼睛。
踏入营寨内部,一条条通道纵横交错,将各个区域划分得井井有条。营帐错落有致地分布着,有的用于屯放粮草辎重,堆积如山的粮草散发着淡淡的谷香;有的则是士兵们起居之所,营帐内摆放着简单的床铺和兵器。
中央的大帐最为醒目,帐门敞开,里面摆放着巨大的沙盘,详细标注着周边的地形地貌以及各方势力的分布。
然而,这看似普通的军营,实则潜伏着一股神秘力量——黄巾军三千骑兵。这些骑兵们,个个身形矫健,神色坚毅。他们的战马被安置在营寨一侧的马厩中,膘肥体壮,不时发出阵阵嘶鸣,仿佛在积蓄着力量。
————
中军大帐内,气氛凝重而压抑。十数名骑兵将校围聚在沙盘前,帐外烈日高悬,炽热的阳光却被厚重的牛皮帐幕阻挡,使得帐内弥漫着一股昏暗而凉爽的气息。
沙盘之上,各色小旗星罗棋布,黄色小旗宛如点点繁星,代表着黄巾军;而红色小旗则如团团烈火,象征着南楚官军,二者在沙盘上形成对峙之势。
黄巾军三千骑兵统领曹文昭立于沙盘前,手指轻敲着腰间佩刀。他身形魁梧,面容刚毅,左颊一道刀疤在烛光下显得格外狰狞。这位曾在北疆与胡虏厮杀的悍将,此刻眉头紧锁,盯着沙盘上代表林州军的红色旗帜。
(大明府征召人杰:曹文昭,明末杰出将领,生年不详,于1635年(崇祯八年)战死沙场。他早年在辽东戍边,与后金作战,积累了丰富的军事经验。)
(崇祯年间,被调往内地镇压农民起义,成为明朝平乱的重要力量。其麾下骑兵作战勇猛,擅长突袭,在山西、陕西等地多次大破高迎祥、李自成等部,屡立战功,被崇祯帝誉为“第一良将”,《明史》赞其为“明季良将,文诏为首”。1635年,在湫头镇之战中,曹文诏陷入农民军重围,寡不敌众,最终自刎而死,他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