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临,星光点点。苏锦绣站在窗前,思考着下一步的计划。技术输出只是基础,接下来还有更多工作要做:完善粮食储备系统、建立农产品流通网络、推进农业与其他产业的结合……
正当她沉思之际,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打断了她的思绪。巧儿领着一名穿着褐色官服的中年男子快步走来。
";娘娘,户部侍郎李大人求见,说是有要事禀报。";巧儿低声道。
苏锦绣收敛思绪,转身微笑:";请李大人进来。";
李侍郎行礼后,面带喜色道:";娘娘,本月税收报告已出,国库收入较去年同期增加了四成有余!这在大衍建国以来从未有过!";
";四成?";苏锦绣有些惊讶,";增长幅度竟如此之大?";
";正是!";李侍郎兴奋地取出一卷账册,";这还只是开始。据臣估算,若趋势不变,明年国库收入有望翻番!";
苏锦绣接过账册仔细翻阅,眉头渐渐舒展。账册上清晰记录着各地区、各行业的税收情况,数字令人振奋。
";娘娘慧眼,农业改革带动了百业兴盛。";李侍郎感叹道,";农民收入增加后,购买力大增,带动了手工业、商贸业空前繁荣。尤其是与农业相关的产业,更是一日千里!";
苏锦绣点头,这正是她所期待的连锁反应。农业是根本,一旦根本稳固,其他产业自然如枝叶般蓬勃生长。
第二天一早,苏锦绣便召集了农部、工部、户部的官员,以及几位商界代表,共同商讨如何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
";诸位,农业改革已见成效,粮食产量大增,百姓温饱问题基本解决。";苏锦绣开门见山,";但这远远不够。现在,我们要思考如何让农业带动其他产业发展,实现百业兴盛。";
农部尚书赵明远首先发言:";回禀娘娘,目前最直接受益的是农具制造业。新农法需要新式农具,全国各地对犁、耙、播种器等需求激增,不少铁匠铺日夜赶工,仍供不应求。";
";还有肥料和农药制造。";一位商界代表补充道,";娘娘推广的有机肥料配方,让许多商人看到了商机。我所知的至少有二十家作坊专门生产肥料,销路十分畅通。";
苏锦绣满意地点头。这正是她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