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苏锦绣立即着手起草奏章,向萧承煜汇报这一计划。次日早朝,萧承煜当场批准,并拨款二百万两支持这一宏伟工程。
接下来的日子,苏锦绣全身心投入到技术输出工作中。首先要解决的是人才问题——要建立三百六十五个推广站,至少需要一千八百名合格的农技指导员。
苏锦绣来到农业学院,召集所有教职人员和高年级学生,宣布了这一计划。她的目光扫过下方年轻渴望的脸庞,语气坚定而富有感染力:
"诸位,农业是立国之本。曾几何时,我大衍年年灾荒,百姓食不果腹。如今,南方水稻北方麦,产量大增民丰足。这些成就,离不开在座诸位的辛勤付出。"
她停顿片刻,让这些话沉淀在每个人心中。
"但改革才刚刚开始。全国还有大片土地和众多农户尚未接触到新农法。我需要你们,去往全国各地,将知识和技术带给每一个需要的人。这不仅是一项任务,更是一份使命!"
学生们被她的话语深深打动,争相报名参加这项工程。最终,三百名优秀毕业生和二百名教职人员自愿加入技术输出的队伍。
为确保技术输出的质量和效率,苏锦绣决定建立标准化种植体系。她召集农业专家,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土壤条件,编撰了一套详尽的种植指南,内容涵盖选种、育苗、移栽、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等各个环节。
这套指南不仅有文字说明,还配有大量插图,方便不识字的农户学习。同时,为解决文化水平低的问题,苏锦绣还创新性地设计了图解版本,只需按图索骥,即可掌握基本农技。
"这些农技指导手册要印制十万册,分发到每个推广站,确保每个村子都有一本可供参考。"苏锦绣对负责印制的官员说道。
除了书面材料,苏锦绣还组织编撰了一系列通俗易懂的农谚和歌诀,帮助农民记忆关键技术要点。如"谷雨前后,点插两行走"、"秧苗三叶,正当移栽"等,朗朗上口,易记易用。
随着准备工作的推进,第一批农技推广站开始在全国各地建立。每个推广站占地约五亩,包括办公区、育种区、试验田和培训场所。站内配备了完整的农具和种子样本,可供农户参观学习。
为了让各地农户亲眼见证新农法的效果,苏锦绣特意下令每个推广站必须建立示范田。一半采用传统方式耕种,一半采用新农法,让农户通过直观对比,认识到新技术的优势。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