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苏联国土阴冷的西北角,远离噩罗海城的“光辉”,坐落着工业城市摩尔曼斯克斯克。这里终年弥漫着柴油、冻土和永不消散的、来自巴伦支海的咸腥寒风。城市的象征,并非港口吊臂,而是那座斯大林式宏伟风格的“北极星文化宫”。它像一座用花岗岩和谎言浇筑的巨兽,红色旗帜在冰冷的空气中僵硬地飘扬,巨大的红星徽记俯瞰着下方灰蒙蒙的、排队领取配给面包的人群。文化宫最耀眼的明星,是芭蕾舞团首席叶卡捷琳娜·彼得罗芙娜·沃龙佐娃。她的巨幅海报贴在文化宫斑驳的墙上,笑容标准得像《真理报》头版,眼神却空洞得如同西伯利亚的冻原。
伊戈尔·瓦西里耶维奇·索科洛夫,一个地方小报《北极星工人报》的记者,正被一种冰冷的恐惧攫住。他面前摊开的不是新闻稿,而是一份散发着樟脑丸和霉烂气味的机密档案副本——来自一个在醉酒和悔恨中死去的档案馆老管理员。档案标题刺眼:《1978年摩尔曼斯克斯克定向艺术人才专项计划(绝密)》。
档案核心是一个名字:叶卡捷琳娜·沃龙佐娃。1978年,她以“卓越艺术天赋”被保送进入列宁格勒瓦加诺娃芭蕾舞学院(苏联最顶尖的芭蕾学府),文化课成绩一栏触目惊心:总分179分(含“特殊贡献”加分40分)。而当年,无数摩尔曼斯克斯克工人的子女,寒窗苦读,分数远超此线,却因“缺乏艺术细胞”或“政治背景审查存疑”被拒之门外。
档案里附着那份“神圣”的《定向培养与终身服务协议》。条款冰冷:国家(由地方文化委员会代表)提供顶级教育资源,学生毕业后必须返回摩尔曼斯克斯克,在北极星文化宫芭蕾舞团服务至少十五年,“将艺术献给养育她的工人阶级城市”。违约条款只有一行模糊却重如千钧的字:“接受国家纪律的全面制裁,并承担一切由此引发的后果。”
但叶卡捷琳娜做了什么?她在瓦加诺娃学院读到第三年,“因家庭原因”突然申请退学,旋即消失。档案显示,她不久后出现在噩罗海城大剧院芭蕾舞团,成为炙手可热的新星!而她的“家庭原因”?伊戈尔的手指颤抖着指向一行小字:父亲,彼得·亚历山德罗维奇·沃龙佐夫,时任摩尔曼斯克斯克州党委第二书记,主管意识形态与文化!母亲,加琳娜·伊万诺夫娜,赫然是1962年第一届定向计划送入瓦加诺娃的学员!而1978年计划的负责人,正是加琳娜当年的同窗密友,现任州文化委员会主席。
“代际套利…” 伊戈尔感到胃里一阵翻江倒海。这不是个例,是苏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