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助的望向秦浩,秦浩冲着李恪摇了摇头:“臣斗胆进言,吴王为先帝之子,纵有藩王之尊,亦为人子、为人父。
血脉亲情,人皆有之,若因交通中外之律一概诛心,岂非令宗室骨肉形同囚徒?昔周公制礼,尚存亲亲之道;今大唐以孝治天下,反使皇子畏亲情如虎狼,此非圣朝之宜。
贞观律严防藩王结党,本为社稷计,然律条若过苛而无弹性,则易为人所乘。”说到此处,只见长孙无忌怒目而视,褚遂良也微微皱眉。
“陛下以仁德治天下,若能念及宗亲血脉,网开一面,此乃彰显陛下如天包容之量。今若以谋逆论罪,不仅斩断亲情纽带,更寒了天下藩王之心。若陛下恐藩王坐大,可限其兵权而不断其亲情;增监察使而非禁绝往来。
其与京中将臣书信,或仅叙天伦,未涉军政。臣请轻判此案:判吴王流刑,削爵贬为地方小吏,一则可使其远离权力中枢,难再生祸端;二则以其王室血脉,仍可为地方表率,戴罪立功。如此,既保全性命,又彰显陛下宽仁,更保社稷长久安宁。
臣深知,律法不可朝令夕改,然治国之道,贵在因时制宜。今观吴王之事,可见现行藩王谋逆律条之弊。故臣斗胆请旨,着刑部会同大理寺、宗正寺详查律法疏漏之处,结合当今局势,斟酌损益,修订完善。使律法既有威慑之严,亦存教化之仁,如此,既全孝治之心,亦固江山永祚。”
一番长篇大论令殿中群臣有些动容,不少人都不自觉的微微点头,表示认同,长孙无忌双手抱拳:“陛下,律法修订是日后之事,此案不可免。”
李治长叹口气:“便依大将军所请吧,太尉可还有其他意见?”
长孙无忌微笑看着秦浩:“大将军字字珠玑,老夫受教了!只怕是大将军站错了位置,你是陛下的顾命大臣,却处处为藩王着想,本太尉实在是不敢苟同。”
秦浩摇了摇头:“我亦非是站在陛下的位置看问题。”话刚出口,长孙无忌眼前一亮,就连李治都吃了一惊。
“我是站在大唐的角度看问题,我想的是大唐的江山安稳,而不是勾心斗角。”
长孙无忌双目有些发红:“江夏王不可长期镇守辽东,臣请另派他人接替其职。”
褚遂良劝道:“陛下,太尉所言不无道理,陛下初登大宝,诸事不得不防啊!”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李积突然出列开口:“臣举荐契苾何力接替江夏王,总领军事。”
秦浩立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