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结果令人震惊——实验室的一名助手被粤香楼高价收买,偷走了部分菌株样本。但对方只拿到了菌种,却没有环境数据,所以他们的酸水虽然接近,却仍然差了一味"鲜"。
"现在怎么办?"韦国强焦虑地问,"我们的技术优势没了。"
卓西度却笑了:"不,他们帮了我们一个大忙。"
"什么意思?"
"他们证明了——菌种可以复制,但环境不能。"卓西度敲了敲实验台,"我们真正的核心优势,不是菌种本身,而是黄叔那套养酸水的经验。现在,我们要用科学,把这种经验变成数据。"
接下来的一个月,实验室变成了一个庞大的数据采集中心。
黄炳坤的每一个动作都被记录——他什么时候搅拌酸水?陶瓮的摆放角度?甚至他用手摸瓮壁的温度感知习惯,都被转化成数据输入电脑。
最终,陈立川团队建立了一个"智能发酵系统"——
- **环境模拟罐**:精确控制温度、湿度、PH值,甚至模拟陶瓮的微透气性。
- **菌群活性监测**:实时检测乳酸菌代谢状态,自动调整营养供给。
- **黄炳坤经验算法**:把老师傅的"感觉"变成可执行的参数。
当第一批"数字酸水"培养成功时,黄炳坤被请来盲测。
老人舀了一勺,眯着眼品了品,突然沉默。
"……像,但还差一点。"他最终说。
"差在哪?"韦国强急切地问。
黄炳坤指了指胸口:"差在这儿。酸水得有人气养着,你们那铁罐子,再精确也是死的。"
卓西度却笑了:"黄叔,我们可以在每个工厂配一个'养酸水'的师傅,专门负责调整系统参数。这样,既保住了'人气',又能量产。"
老人盯着他看了很久,最后哼了一声:"你小子,比机器还精。"
1985年底,"深桂香智能发酵系统"成功申请专利。
香港新世界集团的马先生看到技术报告后,立刻提出追加投资:"郑先生说了,这项技术不光能做米粉,还能应用到酱油、醋、豆瓣酱——整个发酵食品行业都会变天!"
卓西度却提了一个条件:"技术可以合作,但核心数据库必须留在深桂香。"
"为什么?"马先生不解。
"因为这里面的数据,不光是科学。"卓西度指了指实验室里正在录入数据的黄炳坤,"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