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林地区医院的药房窗口前,卓西度数出十二张十元钞票。玻璃后的工作人员惊讶地接过钱,仔细核对着医生开的处方:"同志,这些可都是进口药啊。"
"我知道。"卓西度将药小心地装进背包。这些钱相当于韦国强三个月的工资,但比起前世韦母因缺药而早逝的遗憾,根本不值一提。
回程的班车上,卓西度身旁坐着个戴眼镜的中年人,怀里紧抱着一个用红布包裹的方形物体。几次颠簸后,红布滑落一角,露出里面的手风琴。
"您是音乐老师?"卓西度好奇地问。
"县一中的。"中年人扶了扶眼镜,"学校就这一台手风琴,坏了得去玉林修。"
交谈中,卓西度得知县里学校普遍缺乏教学设备,音乐课没有乐器,物理课没有实验器材,连最基本的挂图都短缺。
"我们韦老师更惨。"前排一个农妇转过头插话,"华山农场学校连体育课的球都是补了又补的。"
卓西度心头一动。前世的经济学研究中,他曾分析过"以物易物"在物资短缺时期的特殊价值。看着车窗外掠过的供销社招牌,一个想法逐渐成形。
回到农场已是傍晚。卓西度没直接去医院,而是先去了场部供销科。柜台后的中年妇女正打着毛衣,头也不抬:"白糖卖完了,下月再来。"
"同志,我不买东西。"卓西度从包里掏出两盒深圳带来的彩色发夹,"我想问问,这些能换点什么?"
妇女的眼睛立刻亮了。这种塑料发夹在玉林都少见,更别说农场了。"你想换什么?"她左右张望一下,压低声音。
半小时后,卓西度用六盒发夹、两卷尼龙袜和一支圆珠笔,换了一箱粉笔、十本练习册和半桶油漆。供销科妇女还偷偷塞给他两瓶墨水:"我闺女在子弟学校上学,韦老师教得好啊..."
医院病房里,韦母的气色已经好多了,正靠在床头喝粥。见卓西度进来,老人颤抖着伸出手:"西度啊,大老远的..."
"伯母别动。"卓西度赶紧扶住她,取出药,"这是新开的,一天三次。"
韦国强在一旁削苹果,手法笨拙却认真。看到卓西度带回的药,他手里的水果刀顿了顿:"多少钱?我..."
"别提钱。"卓西度打断他,转而说起在班车上的见闻,"你们学校缺教学设备?"
韦国强苦笑:"何止缺,简直是一穷二白。物理课讲杠杆原理,只能用扁担和水桶演示。"
"我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