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写到这里,卓西度笔尖悬停。这些数字对1983年的农场教师而言,无异于天方夜谭。韦国强现在月薪不过42.5元,要养活乡下老母和三个弟妹。前世他去农场探望时,曾见过韦国强用咸菜就米饭度日,却还坚持每月寄20元回家。
陈伟明不知何时凑过来看信,突然笑出声:"卓哥,你这哪是写信,分明是做生意计划书嘛!"他指着一段念道,"'若资金充足,可考虑从广州批发牛仔裤,深圳这边一条能赚8元'......你朋友看得懂这些?"
卓西度哑然。他确实不擅长表达感情,前世做教授时,连给学生的评语都写得像经济分析报告。他撕掉这张信纸,重新铺开一张:
"国强:
见字如晤。
深圳已安顿,生意渐入佳境。每日卖粉百余碗,净利约20元。租了铁皮屋,虽简陋但可遮风挡雨。常忆大学时你为我带早饭,今附上90元及粮票,望勿推辞。
此地虽乱,但朝气蓬勃。工地林立,商机处处。你若有意,可来深共谋发展。若决意留在教育岗位,我亦理解。无论何时来,我必扫榻相迎。
另:深圳图书馆藏书甚丰,你可来查阅所需资料。
友:西度
1983年9月15日"
这封短信他写得极慢,每一笔都力透纸背。写完后,他小心地从抽屉里取出积攒的粮票——全国通用的五斤票在1983年仍是硬通货,相当于一个工人半个月的口粮。又数出九张十元钞票,这些都是新版的第四套人民币,墨绿色的工农兵头像还散发着油墨香。
"要不要放张照片?"陈伟明翻出一个信封,"让那老师看看深圳啥样。"
卓西度摇头。前世韦国强直到2005年才第一次来深圳,那时特区早已高楼林立,找不到半点1983年的痕迹。他忽然很想让老友看看现在的深圳——不是后来那个现代化大都市,而是这个尘土飞扬、生机勃勃的建设中的深圳。
他最后检查了一遍信件,确保没有写任何可能给韦国强带来麻烦的内容。1983年的信件检查虽已不如前些年严格,但"走私投机倒把"等词汇仍可能给收信人造成困扰。
信封好后,卓西度又取出一张信纸,这次是写给父母的。自从到深圳后,他每周都会给广西农村的父母写信报平安,但从未提及自己摆摊的事——在老一辈眼中,这仍是"不务正业"的行为。他只说在特区找到了"办公室工作",月薪80元,还寄回了50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