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顾客是个皮肤黝黑的中年工人。"广西粉?有什么特别的?"他好奇地问。
"酸辣鲜香,管饱。"卓西度麻利地烫了一碗粉,浇上热汤,加了一大勺辣椒酱,"您尝尝,不好吃不要钱。"
工人蹲在路边吃起来,呼噜呼噜几口就见了底。"够味!再来一碗!"
开张顺利,卓西度松了口气。随着上班时间临近,越来越多的工人被香味吸引过来。他一个人忙得团团转:烫粉、加汤、收钱、找零。不到两小时,准备的10斤米粉全部卖完,共卖出30碗,收入6元。
"明天还来吗?"最后一个顾客意犹未尽地问。
"来,以后天天来!"卓西度擦着汗承诺。扣除成本,他今天净赚约3元,虽然不多,但验证了商业模式的可行性。
接下来几天,卓西度逐渐摸清了规律:早上六点到八点是黄金时间,工人们上班前要吃早餐;中午十一点到一点也有需求,但竞争更激烈,已经有三个盒饭摊在那里扎根。他决定专注早餐时段,每天准备15斤米粉,目标卖出50碗。
第五天早上,意外发生了。卓西度刚摆好摊,两个穿蓝色制服的人走了过来:"有营业执照吗?"
卓西度心里一紧。前世记忆中,1983年的深圳对个体经济政策尚不明朗,很多小贩都是无证经营。"同志,我刚来深圳,正在办......"
"无证经营要罚款10元。"一个城管严肃地说,"或者没收经营工具。"
卓西度急中生智,从兜里掏出毕业证:"我是大学毕业生,响应国家号召来自谋职业。听说特区鼓励个体经济,但我确实不清楚怎么办证。能不能给个机会?"
也许是大学毕业生的身份起了作用,两个城管的态度缓和了。"大学生也来摆摊?"高个城管摇摇头,"去工商所办个临时执照,只要5块钱。明天要是还无证经营,一定罚款。"
他们走后,卓西度长舒一口气。当天收摊后,他立刻去工商所办了临时营业执照,又花2元印了100张简易餐券,准备发展固定客户。
第二周,卓西度的煮粉摊已经有了稳定客流。他创新地在汤底中加入少许中药材,使味道更醇厚;又推出"加量粉"0.3元一碗,满足食量大工人的需求。日销售额稳定在10元左右,净利润5元。
一天中午,卓西度正在出租屋清点一周的收入——35元,相当于农场教师大半个月工资。突然有人敲门,是房东老周,身后跟着一个瘦高的年轻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