焕,这位在地震中痛失妻儿的干吏,强抑悲恸,将皇帝的恩旨化作了条条如犁铧般务实的政令,张贴于郡衙残存的照壁之上:
“蠲免令”: “凡蜀郡境内,无论田亩、商铺,自即日起,蠲免钱粮赋税三年!所欠旧税,一概勾销!官府开仓,借予良种、农具,秋后只还本,不加息!” 字字如金,砸在灾民心头,激起的不是水花,而是重燃生计的希望之火。
“安家令”: “天灾无情,人间有义。鳏夫寡妇,若情投意合,可至府衙登记婚书,官府赠‘安家粟’三石,红布一匹!凡收养地震孤儿者,无论亲疏,凭保甲文书,官府按月拨付‘抚孤粮’,直至孤儿年满十五!” 此令一出,如同在悲凉的废墟上撒下了一捧温暖的种子。
“劝耕令”: “各里正、保甲,速清点可耕之田,分派至户!郡府设‘劝农使’,督课农桑!凡开垦荒地者,地契归己,永不加赋!”
政令非一纸空文。郡衙前临时搭起的木棚里,小吏们昼夜轮值。登记田亩、分发种粮、签署婚书、办理收养……一切皆从速从简。昔日冷清的衙门口,如今人头攒动,虽面色犹带凄惶,眼底却有了光亮。许多在救灾中相互扶持、彼此温暖的男女,此刻牵着手,带着几分羞涩与坚定,在简陋的木案前按下手印,领了那沉甸甸的“安家粟”与象征着新生的红布。失去儿女的老人,颤抖着手,接过嗷嗷待哺的孤儿,浑浊的泪眼中闪烁着迟来的慈爱。领到良种的汉子,迫不及待地奔向自家残存的田埂,用布满老茧的手,一遍遍摩挲着饱满的谷粒,仿佛已看到了金秋的稻浪。
莫珺与小桂并未随大队返京。蜀郡的伤痛,不仅在于倒塌的房屋,更在于那些永远残缺了肢体、挣扎在绝望边缘的生灵。医馆内,那些空荡的袖管、裤腿,那些失去支撑而佝偻的身影,那些空洞麻木的眼神,如同无声的控诉,刺痛着夫妻二人的心。
“救得了命,更要让他们活得有尊严!”小桂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心。她与莫珺召集了当地女子医馆的骨干,将京中带来的正骨、外伤护理之术倾囊相授,更着重传授了如何护理截肢创面、预防溃烂、缓解幻肢痛楚等精要。
然而,这远远不够。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假肢!”小桂在简陋的议事棚内,用木炭在粗糙的麻纸上勾勒出构想,“非是装饰,乃代手足!需坚固承重,灵活如生,更要贴合残肢,不磨不痛!”她详细描述了以硬木为骨、皮革为肌、牛筋为腱、精铁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