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蚁垤安排孪生子与罗摩相会,并向罗摩辩明悉多的贞节,但罗摩仍认为无法取信于民。悉多无奈,向大地母亲呼救,说如果自己贞洁无瑕,请大地收容她。顿时大地裂开。悉多纵身投入大地怀抱。最后罗摩兄弟都升入天国,复化为毗湿奴神。
《罗摩衍那》是印度珍贵的文化遗产,也为印地语文学提供了丰富的创作题材。《罗摩衍那》在印度一直被奉为叙事诗的典范,其影响早已远超出印度,特别是在亚洲广泛流传,而被列入人类文化遗产,被印度人民称为“最初的诗”。罗摩与悉多的故事在印度文化中有着重要地位,影响了人们的道德、宗教和审美观念。
4. 《沙恭达罗》
?《沙恭达罗》是古印度着名诗人和戏剧家迦梨陀娑的创作的七幕诗剧,迦梨陀娑的杰作,约成书于公元4至5世纪。
《沙恭达罗》全剧7幕,故事梗概:国王豆扇陀外出行猎,和净修女沙恭达罗一见倾心,两人遂以干闼婆的方式(不经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自主婚姻)私自成婚。国王离开净修林时留给她一只戒指作为信物。分别后,沙恭达罗思夫情切,无意中怠慢了仙人达罗婆娑。仙人大怒,诅咒国王丧失记忆,直到见到信物时方能相认。日后,已有身孕的沙恭达罗进城寻夫,国王果然拒认。她想拿出信物却无法找到,原来途中不慎失落河中。她呼天喊地,求告无门,被她母亲、天女尼诺伽救到天上。后来一渔夫从捕获的鱼腹中发现戒指,送交国王。国王恢复记忆后,深为自己的拒妻行为懊悔。这时,天帝因陀罗请豆扇陀出战,去征服恶魔阿修罗。得胜后,豆扇陀飞往仙境,在那里和妻儿合家团圆。
《沙恭达罗》展现了自然世界、身体和精神之美,以及责任与爱的主题。在古代印度广泛流传,版本很多。在中世纪,又被大量译成各种印度方言。在近代,也正是《沙恭达罗》首先为迦梨陀娑赢得世界声誉。1789年英国梵文学者威廉·琼斯率先将《沙恭达罗》译成英文出版,并称颂迦梨陀娑为“印度的莎士比亚”。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5. 《吉檀迦利》
《吉檀迦利》是印度作家泰戈尔创作的诗集。这部宗教抒情诗集,是一份“奉献给神的祭品”。泰戈尔向神敬献的歌是“生命之歌”,他以轻快、欢畅的笔调歌唱生命的枯荣、现实生活的欢乐和悲哀,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前途的关怀。泰戈尔凭借该作获得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
《吉檀迦利》共10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6页